slogon
打开

砥砺初心·传承有你丨“胜利”村的“接力赛”(上集)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33045500

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涪洋镇当阳村胜利组,山高坡陡,崎岖险峻,200多户1000多位苗族同胞祖祖辈辈散居在这里。40多年来,为带领村民决战贫困,过上好日子,老支书王章礼一家三代人扎根于此,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布局再到乡村振兴,一代接着一代干,用实干传承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看到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人民群众生活好起来了,他说我也满意了。”这是2021年1月21日,86岁的王章礼躺在病榻上临终前对儿孙们说的最后一句话。三个“通”,是王章礼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事。

路通了,从悬崖凿下来的一条长16公里的硬化路,延伸到最近的高速路入口,烤烟、白茶等农作物通过这条路运往村外;

胜利村的白茶基地

水通了,一条挂在1000多米高的悬崖边上的水渠,河水潺潺,滋润着村里的水稻散发出甜美的清香;

电通了,每到傍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孩子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写作业,大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

这些心愿,王章礼生前都看到了。

时隔快50年了,当年才十岁的王大生,仍然记得父亲出工修路时的场景。“这个路当时从悬崖上用背篼吊着用钢钎锤子打。没有人敢去,他第一个从那个地方下去打这个坎。”

那时37岁的王章礼当选胜利村支部书记,担起了全村9个村民小组259户1200多村民的吃饭问题。

胜利村穷!山高坡陡,崎岖险峻,要想富先修路。王章礼在全村党员大会上立下军令状:凿壁修路,一年不行就用两年,一代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

王大生

王大生说,日复一日,在漫长的敲打声中,十年过去了,村民们放弃了,王章礼却在坚持。“他就成立了一个攻坚队,把年轻人召集起来,我们自己家就占了六七个人。”

20人的攻坚队,王章礼担任总指挥,大儿子王大洪任队长,已经20岁的王大生也加入其中,那时的他满脑子的想法都是出去打工赚钱,对父亲的行为很有怨言。王章礼跟他讲了一席话。“他说我们自己的人都不去的话,其他群众怎么去做呢?这个路怎么通呢?我们这个地方就会永远落后。”

王大洪

路才刚修两年,王章礼又盯上了“水”。为了解决胜利村的缺水问题,王章礼决定筑坝蓄水,将相邻的正安县吴家沟丰富的水源引过来,这个想法不仅要翻山越岭,绝壁开渠,还要占邻县村民的田土。王章礼白天到正安县逐户走访游说,晚上召集院坝会,发动胜利村村民出钱出力。1974年10月,吴家沟“水库”工程破土动工。

在悬崖上开渠,危险重重,曾经有两位村民摔死在这里。当时担任胜利村会计的王庭喜回忆,听到这个噩耗,王章礼痛哭流涕。“当时王章礼就哭了。两个人是村里面来埋葬,家庭有困难,就是用胜利村的救济粮补助家庭的困难。”

王庭喜

二十年的光阴,王章礼凿通了悬崖,却没有完全贯通出村路,修筑了大坝,却没有打通进村的水渠。1985年,卸任村支书的王章礼让大儿子王大洪接自己的班,并且下达了三个“必须”条件,兑现对乡亲们的承诺。王大洪:“我当时协助他修路20年都没修通,他说这个必须要达到他的愿望,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水要给我弄通;再一个就是电,这个必须完成。”

父亲的“条件”让王大洪很抵触。自小在胜利村长大,王大洪看到了村子里的穷,看到了父亲二十多年努力都没有完成的目标,况且当时王大洪在烟叶部门还有正式工作。然而,父亲王章礼的态度更强硬。“他说不干不行,你必须站出来承担责任,本身这个村又穷,要带动老百姓致富。”

犟不过父亲,王大洪万般不情愿地接手了村支书的工作,他在心里盘算:只要把父亲交给他的几件事完成,就可以撂挑子了。抱着这样的想法,王大洪憋着一股劲儿上任了。“这个悬崖打通了,我们修这下面半截,还要继续做,还有每个组的路的问题,还要去协调土地,还有正安接我们对面这个组的路,都要去协调。”

胜利村的出村路(图片来源:遵义网)

经过三年的努力,胜利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出村路终于修好。那一天,王大洪感慨万千,他兴冲冲的对赶来看路的父亲说:我完成了您交给我的任务。王章礼却只是点了点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话:

“你有多大的力量,就要为老百姓出多大的力。”

父亲的话,让王大洪的心彻底安定下来,他决定真正回归到村里,从此踏踏实实带着村民们好好干。“要踏踏实实把这个村的工作搞好,内心来说是比较光荣的。”

明天请继续收听特别策划《砥砺初心·传承有你》——《“胜利”村的“接力赛”》下集。

记者

佟文玲 张勤月

编辑

陈杉杉 刘泳林

责编

刘燕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