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这里正在讲述的是“党史中的贵州”。今天我们讲述贵州抗日救国军的组建。
贵州抗日救国军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1936年2月9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转战到达贵州西部,建立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红二、红六军团一方面加强同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一方面注意团结各阶层人士,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长征到达毕节时,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根据团结广大工农民众及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国军等施政方针,在红二、红六军团的亲自领导和帮助下,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于2月14日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全军下辖三个支队,席大明部为第1支队,周质夫部为第2支队,阮俊臣部为第3支队,全军共3000余人。请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毕节爱国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红六军团派李国斌、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三个支队的政委,还协调一批红军干部充实各支队。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设于毕节城区和平路74号周素园先生的住宅内。贵州抗日救国军成立后,还组织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团”等民众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6年2月底,红二、红六军团离开毕节时,周素园、邓止戈率“贵州抗日救国军”第2支队周质夫部跟随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行至赫章平山铺时,被编入红军参加长征北上,奔赴抗日第一线。
第1支队席大明部根据红二、红六军团指示,留在地方坚持武装斗争,曾参加著名的哲庄坝战斗,策应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军离开赫章后,支队与前来进剿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在川滇黔边境进行殊死斗争,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打散。支队司令员席大明也于1936年10月被四川军阀杨森以共同抗日为名被捕,同年11月被杀害于毕节。
第3支队奉军团指挥部和贵州省工委之命,在川滇黔边进行游击战,曾于1936年3月在金银山袭击参加“追剿”红军的万耀煌纵队99师14团,击克敌副团长,有力地配合了红二、红六军团的战略转移。1936年6月以后,第3支队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继续坚持斗争。
贵州抗日救国军的建立及其开展的革命活动,为红二、红六军团在毕节建立根据地、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扩大红军、筹集粮饷,实现战略转移等,都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6月,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撰稿:颜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