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花溪乡挖陇村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将木耳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生态富民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良好局面。
走进挖陇村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排列,场景十分壮观,村民正在对成熟的黑木耳进行采摘和晾晒。
2020年,挖陇村为更好地利用修建高速公路遗留的石料厂地,干部敢于尝试,决定改变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模式发展优质黑木耳种植,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良好局面。
挖陇村翠柏路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家义说:“这块地是高速路遗留下来的废旧砂石厂,移交给我后,我就想把它变废为宝,拿来发展木耳”
挖陇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充分利用项目发展资金和自身优势,订单式种植木耳42.6万棒,带动农户种植8000棒,成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李家义告诉记者:“做下来觉得确实收入可观,所以准备进户,现在要发展木耳的群众和在里面务工的群众有20多户,想要进户的都考虑做30万棒以上,每亩按8000棒算,按两块钱一棒来进,只用5个月的时间,一亩就能产16000块钱,所以这个项目真的很好,而且根本不愁销路。”
黑木耳当年生、见效快,是一个“短平快”产业,带富能力很强。为了保证黑木耳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李家义利用空闲时间,前往周边市州学习木耳种植技术。花溪乡靠着特有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更好地保证了木耳产量和质量。
“做这个一定要早,8月15日之前菌棒按下去的话。冬耳就能摘3-4茬,冬耳能卖到33至37元一斤。”李家义说道。
黑木耳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放菌包、洒水看护、采摘、晾晒等程序都需要人工,挖陇村委优先选择本村劳动力,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
花溪乡挖陇村村民江通云说:“我在家带孩子不能出去务工,得空时候就到基地务工,一个月能那拿到1500左右,还是可以。”
看见了木耳产业吸引外来客商争相订购,供不应求后,不少周边群众利用农闲时间来到基地务工或参观学习,向基地技术人员详细了解了木耳的制菌、培养、管理、采收等技术要点,极大增强了周边村民发展黑木耳种植的兴趣和信心。
“以前也来学习过的,觉得这里做得好,所以这次带起我们联户长,还有村里面有发展潜力的农户和群众代表来学习。希望他们把经验分享给我们,把他们经验传授给我们。”金沙县考察学习组负责人钟雪亮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下一步,花溪乡将继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黑木耳产业持续发展,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今年我做了40万棒,明年我准备做60万棒,多半是进农户,农户出产以后通过我们专业合作社的平台给他们销售,提高群众收入。” 李家义介绍道。
作者:黔西融媒记者 周达 吴静
总监制:熊礼富 监制: 王珂、杨骐华
编审:许君友 编辑:胡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