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渐寒冷,但近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学堂堡社区都会热闹一阵。
这个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安置群众1274户5216人。而与社区一街之隔的新黔小学,就有400多名搬迁户的子女就读。
学堂堡社区航拍图(遵义市汇川区生态移民服务中心供图)
告别大山、进城生活,搬迁户还有哪些心愿?新年前夕,记者采访的两户家庭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32岁的吴选凤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聊起搬迁后的新生活,她说:“读书近了,哪样都好。”3年前,还住在深山,她需要骑摩托车20多分钟,接送孩子到镇上。
“都是山路,也不知道有多少公里。”吴选凤说,夏天还好,就怕冬天,每次看着孩子小脸冻得通红,就特别心疼。而今,这些烦恼随着搬家都烟消云散了。
掩映在群山间的新小区,紧邻市区,门前宽敞的大道上,公交车来来往往。不仅就医、就业方便,从幼儿园到高中更是一应俱全,像极了“学区房”。
上学路近了,吴选凤又遇到新问题。成为社区网格员后,她的上班时间和小孩放学时间有冲突,“三四点就回来了,没人照顾和辅导孩子写作业。”
类似情况不在少数。了解到需求后,社区内的“四点半学校”出现了。“来的孩子一般有六七十个,多的时候有120多人。”参与创办“四点半学校”的志愿者王印民告诉记者,他们一共有7名老师,每天除了辅导孩子做作业,还开设了手工、乐器等兴趣班。
“去了有效果,孩子经常回来讲,说今天又学会了什么。”吴选凤说,两个孩子很喜欢“四点半学校”,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她也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好一点。
学堂堡社区的“四点半学校”(遵义市汇川区生态移民服务中心供图)
期盼孩子用心读书、成长成才的搬迁户还有很多。只有小学文化的张友良2018年搬到学堂堡社区,告别从前“买包两块钱的盐巴要花二十块钱车费”的窘境,他一家5口分到了100平方米的新房。
虽然生活环境发生巨变,但起初,张友良还担心孙子孙女转学后不适应。“他们喜欢这里,高兴得不得了。”张友良说,现在自己每天除了当保洁员打扫卫生,就是给孙子孙女做饭,儿子儿媳也在附近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搬迁户张友良(中)陪伴孙子孙女写作业。(通讯员供图)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法。”学堂堡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小梅说,当初很多家庭愿意从大山搬进城,就是为了方便子女上学。如今社区办的“四点半学校”不仅针对孩子,也是一个“城市融入学堂”,通过小手牵大手,让村民变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