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成一批顾客定制的箫笛,吴继红专程来到了离玉屏县城3公里的紫竹林。玉屏箫笛取材于当地的小水竹,竹节长而均匀,壁厚薄适宜,质地坚实。
“竹子老了不行,太嫩也不行,刚好要到四至五年的竹龄,这颗竹子(竹节)的密度刚好八到九节,刚好是做我们玉屏的九节箫最适合的材料。”吴继红说。
吴继红是铜仁市玉屏自治县箫笛厂厂长、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十几岁时,他跟着父亲学做木工,21岁那年,又师从玉屏箫笛厂创始人之一制作箫笛,一干就是30多年。
“仙到玉屏留古调”,这是玉屏箫笛的动人传说。玉屏箫笛,与大方漆、茅台酒并称贵州三宝。它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玉屏箫笛选材严格、讲究,制作工序也相当繁琐细腻。从竹子变成竹笛,要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个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在吴继红的储藏室,陈列着一对“九节龙凤箫笛”。这件作品,花费了他的半年时间精心打磨。
吴继红说:“材料是选自我们当地的金竹,金竹材料密度厚,纤维度好。从雕刻这一块来说,光雕刻中间这个双龙戏珠这幅图就将近花了一个星期左右,还有上面这一千多个文字,它是微刻。”
“雕刻过程当中第一要求初学者有一定的书法、美术基础,第二一个最难的一点雕刻过程当中要用拇指去推这个刻刀,推刀的过程当中时间长了,手指很容易起泡、出血,很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吴继红说。
玉屏箫笛,不仅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箫笛手工艺人的坚守。
“它是一种乐器,它不像其他的产品,在市场当中不是很景气,还有一点在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它的文化和艺术他不去过多深入的了解。”吴继红说。
吴继红的儿子吴配滔说:“虽然我学了差不多13年,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还是希望跟到父亲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把这个(技术)学好、学精。”
“为了下一步更好去做好玉屏箫笛,我们要在他的制作上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追求和新的发展,不断去开拓新的市场,还有在传承上我们要不断地去发展下一代的年轻人,和年轻爱好者,能够把这个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吴继红说。
铜仁台 唐俊峰 余彦 玉屏台协助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