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丹寨:非遗之乡的文旅融合之路

农民日报
1608015060

“云上丹寨,非遗之乡”名副其实。贵州省丹寨县拥有7项国家级、24项省级、100余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鸟笼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近年来,这里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等非遗旅游新模式,“看风景”与“玩非遗”“品文化”相结合,备受游客青睐,助推了丹寨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体验游,游客添趣群众增收

蜡染大约起源于秦汉时期,古称“蜡缬”,与纹缬、夹缬一起被视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不同地域、民族的印染风格各异,依防染剂的不同,贵州主要有蜡染、枫香染等。丹寨是苗族蜡染技艺申报地,主要流行蜡染。2006年5月,苗族蜡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扬武镇基加村90后苗族姑娘张义苹,自小跟着母亲张秀芬学习蜡染,热爱绘画的她在点蜡方面格外有天赋,做出的蜡染产品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苗族群众制作的蜡染多是自用。即便掌握精湛的蜡染技艺,年轻的姑娘们也没有把蜡染作为立身之本,而是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张义苹也如此。

随着丹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丹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看到了蜡染,爱上了蜡染,喜欢上了这门有着2500年历史的技艺。人气的提升,让苗家人看到了商机。2014年,张秀芬和几名妇女一起在基加村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山门,迎贵客。

就业不用去远方,有了出路,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张义苹毅然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创业,成立了蜡染工坊。2015年,她把蜡染工坊从偏远的基加村搬到了离县城较近的旅游景点卡拉村。今年6月,她再次把工坊搬迁到了卡拉旅游广场,规模从100平方米扩大到了1000多平方米,带动当地100多名妇女脱贫。

张义苹说,工坊的发展离不开“体验”。到卡拉后,联系张义苹前来体验蜡染技艺的旅行社越来越多。张义苹回忆,最多的一天来了500人。

体验区在工坊一楼,宽敞明亮的房间、长长的桌子,画娘在旁提供技术指导,游客能舒适、顺利地完成蜡染作品。张义苹说,现在的场地可以同时接待200多人。她估算,大约有三成收入来自体验。体验还能带动产品的销售。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增加了对蜡染的了解,通常会购买一些产品带走。张义苹说,“体验”是一个温情的环节,很多游客在做体验时,总会想起家中没有一同前来的亲人,想要给他们带一幅自己画的作品回家。

而同样的温情,也常常发生在丹寨华阳茶业推出的体验项目中。

2017年,华阳茶业在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之初即入驻,茶馆门口的两口炒茶铁锅总能吸引很多游客。游客可以到茶园采茶,也可以到店里亲手做茶,这样的模式备受欢迎。

在华阳茶业总经理杨梅的印象里,一家人一起上山采茶、做茶的画面最让她感到温暖。父母带着孩子,情侣相执携手的比较多,很多人在体验中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

杨梅介绍,体验能增进游客对制茶工艺的了解,增强对“品茶”的兴趣,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杨梅说:“2020年,华阳茶业的茶叶销售量比去年将近翻了一番。”

研学游,寓教于乐让非遗走得更远

非遗项目众多的丹寨还受到了诸多研学团队的青睐。

今年10月,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举办的研习班开班,来自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共50名学员在这里学习了半个月。学员们吃住在宁航,从认识纹样开始学起,到点蜡技巧、制作蓝靛、染布、去蜡、定色……课程主要为实操。画娘们兼任“老师”,把她们几十年的经验倾囊教授给学员。画娘杨乃金说:“认真学完这半个月,他们就能独立完成蜡染的全部工序了。”宁航蜡染公司董事长宁曼丽介绍,2019年到宁航参加研学和培训的人员有1.8万余人。

卡拉鸟笼合作社也常常迎来研习的团队,有大学生,有中学生,更多的是小学生。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秋为大家授课,从分享鸟笼与卡拉的故事,到亲手示范削笼丝、做手把,再到指导学生们上手做,一次研习通常要三四个小时。有的孩子为这门手艺所吸引,还会请老师“开小灶”,做一些工艺复杂的鸟笼。

看到大家喜欢学习鸟笼制作技艺,王秋很开心:“起码不用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同时我们村里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丹寨万达小镇里的“纸会唱歌”小院也备受研学者的欢迎,这里教授古法造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玉华给大家介绍古法造纸的流程和工艺,有趣的讲解,生动的语言,大大提升了学员对古法造纸的兴趣。

热爱研究的潘玉华总喜欢搞一些与古法造纸相关的“小发明”。传统的造纸需要晾晒后成型,不能当场带走,潘玉华改装了一个“干纸机”,能让纸张在一分钟内干透,研学者能带着自己的作品心满意足地离开,也节省了邮寄费。今年,潘玉华又研究出了会发光的纸。

村寨游,亲近非遗让旅行更有意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人的智慧。丹寨住着苗族、水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千百年来,他们纺布织衣,点蜡为画,能歌善舞,住着吊脚楼,跳着锦鸡舞,扬着竹芦笙,喝着红酸汤……他们在大山深处用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生命和历史。他们的服饰是非遗,他们的房屋是景色,群山起伏,云雾缭绕……美丽的丹寨,曾躲在深闺人未识。

而现在,道路通村了,旅游发展了,到寨子里旅游的人多了,群众的眼界也开阔了。“蜡染之乡”排莫村村民张世秀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通了互联网,把房屋改成了民宿,用微信接订单、接旅游团队,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排莫村海拔相对较高,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蜡染技艺更是名扬中外。尽管村寨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常有游客到村里旅游、吃农家菜,购买蜡染产品。

张世秀家没有菜单,不是服务意识不强,而是为了应时而为,只做应季的菜肴。山东游客陈硕喝了一碗丹寨本地以辣椒为原料制作的酸汤,咂吧着嘴:“有一点点辣,但很新鲜,以前没有喝过。旅游就是为了体验新奇的事物。”离开时,陈硕还买了几张蜡染桌旗,要带回去送给朋友。

与排莫一样深受游客喜欢的村寨还有石桥村,这里以古法造纸闻名。村民用构树皮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纸张,被称之为“皮纸”。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造纸技艺,如今已掌握160多种纸张的做法。自己办起了合作社,还被选为石桥村的村支书。

石桥村里的“纸街”保留了原始的样子,陈旧的木楼建在纸街两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们把一楼改成店铺,摆放一些与皮纸有关的产品,放上体验纸张所使用的工具。有人要来购买产品或做体验时,村民就放下手中的营生前来接待。没有游客的时候,他们照旧过着自己的日子,农忙种地,农闲造纸。

北京游客刘丹带着爱人一起到丹寨游玩,原计划半天的行程,足足延长到两天,体验了蜡染、制作了鸟笼,还到石桥学习了古法造纸,每到一处,能体验、能学习的旅游模式让刘丹感到很开心:“没想到丹寨的旅游设施这么好,吃住都很舒心。各种体验让我们在旅行中有了更多参与感,与当地有了更多的连接,亲手制作的作品带回家也让这趟旅行的记忆有了载体。”刘丹说丹寨之行特别有意义。

编辑

徐晨晰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