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大工业产业,发现身边的贵州制造。今天,我们走进的企业是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江南的下属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高端连接器系列产品的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是我国电子元器件领军企业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船舶、核工业等领域。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航天电器与许多国营企业一样,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困难和生存压力,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蜕变。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增活力,20年间,航天电器勇当国企改革“尖兵”,不断对产品和技术升级迭代,建立多维度激励机制,让员工各尽其才,使公司从一家成立时营收仅4000多万元的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值达300亿的现代化、集团化上市公司。
要把十多根的细丝一齐穿进针孔里,到底有多难?相信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都深有体会,为了将导线与直径1毫米的“麻花针”串接成精密零部件,他们通常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熟能生巧。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柔性针装配车间主任刘旭说,导线特难穿,因为它是由10多股零点一几毫米的丝绕成的,一不小心就会散丝。如果没有压接在“麻花针”里面,会发生短路。而连接器发生短路的话,有可能在航天器发射的过程中发射不出去。
航天电器生产的连接器最终会被应用在包括神舟飞船、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在内的等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上。但一直以来,这些连接器的多个工序都只能依靠人工。为了提高效率和合格率,航天电器一直在积极探索设计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全自动剥穿压设备。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专业总师石锦成告诉记者,全自动剥穿压技术在2014年就开始做一些尝试、攻关。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难点是穿丝,绝不能漏丝,要保证产品质量100%可靠,相当困难。刚开始研发的时候漏丝率也比较高。
经过8年的努力,2021年,公司研制的全自动剥穿压设备正式投用,大大提高了车间效率。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柔性车间操作员姜学钊介绍,自动剥穿压设备包含进线、剥线、穿线、压线四道工序为一体。这4道工序如果用人工操作的话会比较麻烦,也容易造成关节疲劳、眼睛疲劳。但是设备穿线压线就不需要考虑这些,只需要更换物料就可以了。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柔性针装配车间主任刘旭告诉记者,以前用手工穿的,一天也就穿两三千根。用了自动剥穿压设备之后一天可以穿1万多只。2018年和2019年他们车间产值一个月在3000万左右,去年一个月最少可以达到8000万以上,峰值时达到1个亿。
为了持续开展创新,航天电器坚持以每年销售收入的8%投入到产品研发、8%投入到技术改造。仅2021年,公司就投入研发与改造的费用就达5.5亿元。
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多维度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员工投入到创新工作中。
“90后”工程师王春常就带领了10多人的团队,经过大胆探索、创新实践,研发出了集成化、系统化的电缆网产品,为公司带来超过3800万元产值。
据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电缆工程部某弹上电缆网主管王春常介绍,以前是分开的一个简单的元器件。现在相当于把它做了一个集成,而且是一个定制的电缆网,省去了用户回去二次加工。整个产品的全寿命服务周期,包括它的可靠性、维修、售后服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王春常团队因此获得公司颁发的20万元单项创新奖。团队成员徐利容也因优化了电缆网焊接工序,获得了“岗位改善”奖励。
徐利容说,“岗位改善”是公司人人都要参与的,包括一线、管理,共分为1到6级进行奖励。奖励金额从30到7000不等,而且算是“工资外”收入。真正做到了“小改善、大效益”。即便是一个小小动作的改善,也会创造出经济效益。
多维度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多项“卡脖子”技术得到突破,在通讯、医疗、轨道交通、中国商飞等领域和项目的多款产品实现技术国产化替代,宇航密封光连接器技术、深水脱落连接器技术、月球车驱动电机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