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拖、大病扛,赤脚医生田里忙”,这是农村群众对过去基层医疗服务设施缺乏的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2016年全省137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身边就有大医院”,成为了老百姓的看病新体验。
忍着下腹部的疼痛,杨继华从家里乘车5分钟,就来到了谷硐乡镇卫生院。
麻江县谷硐镇卫生院医务科主任王江雷告诉记者,杨继华在州医院做了手术,出院之后现在小腹疼痛。
在州里的医院做了肾结石手术出院十多天后,杨继华出现了腹痛等紧急情况,接诊的外科主治医师马上对他进行了查血、查尿、导尿、输液等对症处理。
麻江县谷硐镇卫生院外科主治医师 孙大恒
麻江县谷硐镇卫生院外科主治医师孙大恒认为杨继华的腹痛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需要给他做抗感染的处理。
杨继华妻子 谭轩菊
杨继华的妻子谭轩菊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卫生院,他们就要回州医院去,要两个多小时路程。
麻江县谷硐镇谷硐村村民闵忠铎
68岁的麻江县谷硐镇谷硐村村民闵忠铎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需要定期检查和治疗,因此他成了卫生院的常客。
“现在医院搞得相当好的,比过去好太多了。去年我摔了一跤,这两根骨头都撞掉了,开刀动手术都接好,现在恢复得还是可以的。”闵忠铎说道。
改造后的卫生院能开展放射、B超、检验、心电等辅助检查,还能独立开展下腹部、剖宫产等外科手术。
麻江县谷硐镇卫生院医生王光付
“现在的这些设备,特别的清晰,病人只要有一点点小毛病都能够看得出来,什么癌症之类的,以前看不到的,现在初期就能够找到。” 麻江县谷硐镇卫生院医生王光付介绍道。
最近,闵忠铎的血糖一直不稳定,医院决定利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请县人民医院的专家直接给他看病。
麻江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天平宽慰闵忠铎不要过于担心,治疗这些病不单纯是靠药才能解决,也要靠自身健康饮食。
这样的远程医疗会诊,谷硐卫生院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帮助患者解决疑难杂症的同时,对卫生院的医生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目前,谷硐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71人,还有了两名主任医师和一名副主任医师。医生队伍的逐步稳定,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医生待遇的提升。2016年,麻江县还将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纳入每年政府年终绩效奖励范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毕业于遵义医学院王江雷,也在去年回到了家乡谷硐镇。
麻江县谷硐镇卫生院医务科主任王江雷
王江雷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有很多疾病都在这里看不了,病人也很辛苦。 现在医疗条件逐步提升,让患者不出乡镇,能够在基层医院就能把常规的治疗都做了,让患者少一点负担。
软硬件的同步提升,让村民们对这所乡镇医院越来越信任。去年,卫生院接待病人达7万人次,是2012年的5倍。
麻江县谷硐镇谷硐村村民周承豪
“这个医院按我的标准来说跟县医院没有区别。”麻江县谷硐镇谷硐村村民周承豪说道。
麻江县谷硐镇谷硐村村民金德萍
“变化太大了,太好了,现在一般都讲谷硐大医院。”麻江县谷硐镇谷硐村村民金德萍讲道。
从2016年起,贵州开始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麻江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拨出5000万元用于全县6个基层卫生院的提质达标。
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
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告诉记者,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医疗服务能力的问题,一个是留得住人才的问题,通过这两个方面,麻江县的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目前有三个中心卫生院已经获得了国家卫健委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的称号。
截至今年7月,我省88个县区共建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15个、乡镇卫生院1370个、村卫生室20265个。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人员和能力均达到国家“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