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结束的2020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暨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上,企业家们感叹,贵州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在全国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投资贵州正当其时。本月,省工商联与综合广播《阳光946党风政风行风热线》联合推出《贵商助黔战贫记》系列直播访谈,本期访谈嘉宾:贵州织金添玉物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织金豪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

张宏介绍
00:00 / -16岁初中毕业他外出闯荡,20多年后重返家乡织金,他立志要为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出一份力。创业打拼的这些年里,他的脚上沾满了泥土,心中一直沉淀着那份乡愁。从“光杆司令”到两个公司的董事长,他至今仍是公司的技术领头人,700亩露天基地,覆盖贫困户4300户以上。他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脱贫攻坚,惟有实干才能行得更远,惟有硬拼才会赢得胜利。
问:您已经是几家公司的董事长了,为什么说创业以来您的脚上总是沾满了泥土?

脚粘泥土的优越感
00:00 / -答: 我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土地一直有着天然的热爱,从学校出来之后就到外面去闯荡,创业也一直围绕着农业,主要就是以种植蔬菜为主,在云南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发展公司,没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如今回到家乡做的还是农业,我们根据季节不同,要是高温时期,我们的蔬菜最主要是销往广东、广西等,高温时节他们种不出来的时候,那时候价格南方的就会非常高。要北方冬天气温低了,种不出来的时候,在我们贵州这边都能种得出来,那时候就往北方销售。根据季节不同,还根据信息不同种的东西不一样,价格差距它跟自己的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在我们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的相对比较晚一点,他品质和质量的要求不是太高,在外面附加值不高,但我们公司都是按照无公害蔬菜和相应市场的要求去发展,我们公司的蔬菜比其他蔬菜公司的平均高出5毛钱左右。
贵州的蔬菜大约80%从外地进货,但现在我从外地把技术带回来了,就在这儿销售,节约了我的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贵州的政策扶持也比其他地方更好。
我们这个企业只占贵州市场份额的1%不到,大家都可以从农业入手进行创业,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我从老家出去的时候,就背了个油纸包。现在回来,我是四家公司的董事长,其实都是白手起家,都是从蔬菜这上面挣的钱。
我与农业看来注定有解不开的缘,这一辈子可能离不开这个事业了。
创办公司这么些年,基本上蔬菜出现病虫害,我都要亲自到大棚、到地里去看。刚开始,请一些农业老师来教,慢慢地我对这个行业也很感兴趣。刚开始我是学生,学会了之后,先是成为学长,到最后学成老师了。 请来的农业技师,他们先是教我们,后面跟我们学。现在,下面的这些农业技术,有很多东西还是我教他们的。所以,现在只有站地里,我才能找到成就感;只有踩在土地里,摘下黄瓜或者西红柿吃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安全感;只有在地里面,我才能感觉到比别人的优越感。
问:16岁外出闯荡时,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20年后,你毅然选择回到当年自己嫌弃地方重新创业?

出走的梦想,回乡的牵挂
00:00 / -答: 其实16岁外出闯荡,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那时候,老家穷,就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想去外面闯一条路。因为年轻、敢干、不怕苦,觉得什么事都能做得好,带着对世界的无畏,或者好奇走出去了。 要说梦想,就是想靠自己的能力改善一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家乡的环境。当时就这样很懵懂地出去了。
20年里,也经常回家探亲,有时候一年回来一、两次,有时候两、三年才回来一次。因为在云南,我也创办了自己的农业公司和合作社,我们公司是云南西双版纳的龙头企业,蔬菜种植合作社是云南省的省级示范社。2016年,公司的销售额是7000多万,利润平均是在每年2000万左右。其实,在那边创业的时候酸甜苦辣都有,毕竟是外乡。
回来听到乡音,就觉得很亲切。过了20年,觉得自己也有一点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或者一些经济基础,看到家乡的现状,我觉得可以把我的这些东西用上,为家乡做点什么,后面我就回来了。
时隔20年,其实重新回来创业的话,内心还是百感交集的,走得再远,故乡才是归属。
说句实在话,快乐的时候,走得顺的时候,或者困难的时候,走在逆境时候,每天做梦都是小时候在家乡的情景,梦里都是乡音。所以,2018年我又回到了这个当时因为嫌穷才离开的地方,因为我希望这20年积累这些东西能派上用场。在外面发展得再好,或许在家乡能发展得一样好,当时是这样想的。现在回来了,觉得这边比那边好得太多。
问:为什么你们公司选择“公司+贫困户”模式来发展?

“公司+农户”模式
00:00 / -答:因为对贫困我有很深的感受和理解。我小时候是吃苞谷饭、荞疙瘩长大的,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时候我们是非常穷的。
贫困户我觉得不该是他们的名字,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工具、一个信息、一个技能就可以改变。虽然,现在经济在高速发展,却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需要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
我们现在虽说不仅仅局限于贫困户,也让当地农户跟我们一起发展,但是会优先考虑贫困户。回到贵州以来,我是有一些情怀和责任的,就觉得贫困户更需要我们去帮助、关心,真的只需要我们带一下,他们就可以走出来。
很多贫困户到公司后,他们思想、技能都发生转变。比如:去年,两个工人一起进公司的,一个月2500元,一个是贫困户,一个不是贫困户。现在,那位贫困户一个月有4500元,非贫困户才4000元。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贫困户能吃苦。
那位贫困户知道家里困难,每天早晨起很早。他还有三个小孩,去年有一个读大学了,现在还有一个读初中,一个高中,他更需要劳动报酬。我们公司也更需要他们这样能吃苦耐劳,能学习的人,这些人不是普通工人,是我们以后的技术骨干,我培养一个以后就能用一个。当初,从云南过来的时候,我带了80个人的技术团队,现在只剩下3、4个人。现在公司的技术团队全部是这两年带出来的,其中就有40多个是贫困户。企业的发展优先考虑贫困户,对于我们以后发展的稳定性会更好。
这样的模式下,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记者进行了采访

贫困群众的感受
00:00 / -贫困户1:我家是小山的,离这个基地很近,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以前我们是在浙江上班,现在回家照顾老人家。两个人都在这儿上班,一个月我有4000多,我家那个能挣7000多,两个人一个月做下来合1万多块钱。在这儿做比较划算,将就能照顾老人照顾小孩。
贫困户2:我家是在岩脚寨台子村的,到基地里来上班,一个月是1、2000多块钱,也可以照顾家,看孙孙这些。
贫困户3:开始办起基地,我家就买车子,在这里跟老板拉基地上的菜啊,我们家两娘母在里面做工,一年可以赚到这20多万块钱,我们在这里头还是很好的。
问:在“千企帮千村”活动中,你们扶贫有哪些方式?

技术传帮带才能共赢
00:00 / -答:贫困户在我们这边有几个方面的收入。
第一,大棚分红。因为我们的蔬菜大棚是由恒大集团援建给政府的,政府把它给了贫困户,一个大棚覆盖一户贫困户,由我们来经营。我们一年一个大棚给他们1800元的固定分红。不管公司赚了,还是亏了,都不会少给他们。 直接从我们手里分红的有4329户,去年光分红就是730多万。
第二,劳动务工。贫困户或者非贫困户在我们基地里务工,这个收入其实是最大的一块。去年两个企业加起来发工资是1350万左右。
第三,带动运输业发展。我们公司不可能投资很多台车,公司基地旁边这些年轻人可以买车,加入我们公司搞运输。比如:从基地拉到贵阳,一趟800到1000元。大家签个合同,他就不愁货源,仅从基地拉到贵阳、广东、广西,收入都不少。
第四,让他们做点小生意。我们蔬菜品质挑选是非常严的,会有一些残次品。但只是品相不好,质量是非常好的。在贵阳、广东、广西可能卖不掉,但在织金、纳雍、大方、黔西这些小县城,消费者觉得这种才好。公司去运作销售残次品的成本非常高,这个菜本来我是要丢掉的,但是贫困户300、500元跟我买一车,他拉过去可能要卖2000到3000元,收入也是非常高的。
第五,带动养殖业发展。基地旁有一些70多岁的老人,他们跟年轻人相比没有就业竞争力,但可以在家里面养鸡、养猪、养鹅。以前要去打猪草,但现在可以直接到大棚里免费拿我们剔掉的菜叶去喂养。
第六,带动露天蔬菜发展。我们培养了一些当地的技术人员,开始学技术的时候工资一个月2500到3000元。学会了,其他基地请他过去,可能一个月能挣6000、7000元。 我教出来的徒弟有二三十个就到其他地方去打工了,以后会越来越多,这也算是一种间接的带动。
其实,种的蔬菜应该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他们学会的是种植技术,但我们公司从育苗、种植、销售、运输到冷链是一条龙的。贵州的蔬菜产业发展得非常晚,商机还非常多。我们更愿意,很多人来完善产业链,光我一家企业做的话,风险就非常大。比如:泡沫箱厂、胶光厂、纸箱厂、包装厂......在贵州基本是空白的,但在云南是千千万万家企业一起来做,一家企业出问题了,还有其他家。在贵州,这条产业链还拼凑不完整,还甭说有更多的选择。 企业都需要有竞争,才能促进我们去发展。就像现在好多蔬菜,我们研究、学习,把它摸索好之后,再去交给老百姓去种,公司再收购回来。我赚的利润可能还更高,花的心思和管理成本还会更低。根本不害怕他们抢我的饭碗,他们发展得好,对我的公司发展会更好。
问:脱贫攻坚如何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接下来您有什么计划?

乡村振兴的方向
00:00 / -答:我作为企业的领路人、带头人,又刚刚被省里面聘为贵州省野生蔬菜专家,那么我就有责任考虑以后的发展。之前,我们种常规蔬菜,西红柿、辣椒、茄子,老百姓都能种得出来。我们教老百姓种,教我企业员工种。我们贵州的气候、水源、海拔条件非常好,我们这边能种得出来的一些蔬菜,其他地方种不了,以后我们的计划就是研发椿芽、阳荷这样的新品种,给其他地方提供他们本地没有的产品。
实习编辑:蒙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