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工信部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业生产秩序快速恢复,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保障有序有力。下半年将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实现工业平稳健康发展?就这些问题,《人民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
//
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
//
记者:下半年工业经济回升势头能否延续,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向好势头?
辛国斌:尽管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是我国具备显著的制度优势、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的市场规模和充足的政策空间,经济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强,下半年各项宏观政策效应还将进一步显现,所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工信部将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担当,扎扎实实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提高供给质量激活消费潜力,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着力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在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公交、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置换,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制造业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着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完善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协同配合,协调解决企业零部件配套、人员出入境、物流运输不畅等突出问题。加快补齐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短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促进大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
三是着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落细落实各项稳企惠企政策举措;限期完成清偿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任务,建立解决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降低企业各项要素成本和制度性成本。
四是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5G、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加快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
//
以政策、环境、服务为抓手,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
记者: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还面临哪些困难?下一步工信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帮扶中小企业发展?
辛国斌:我国1.2亿户市场主体中,有3000多万中小企业、8000多万个体工商户。“六保”任务中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保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保住了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就保住了我国经济的源头活水。
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一系列惠企措施加快落实,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积极变化。4月以来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速由负转正,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3%和13.6%,逐步恢复向好。但受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影响,中小企业仍面临订单不足、盈利能力下降、账款回收困难等问题,其生存和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紧紧围绕抓好“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抓政策惠企。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跟踪督促,全力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将重点抓好近期出台的《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落实落地,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抓环境活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狠抓《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加强宣贯解读,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诚信守约意识,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失信惩戒,有效防范和解决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
抓服务助企。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已举办服务活动4万多场次,开展服务330多万次,服务企业1000多万家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各地加强政企银对接,落实金融惠企政策,做好融资服务。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轨,供需循环逐步畅通,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有力有效的。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进取精神,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实现工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