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亦是一个贯通欧亚大陆的商贸网络。茶马古道源于茶马互市。我国的茶马交易虽开始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后来的明朝则基本沿袭了宋朝的做法。
贵州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既产茶,又产马,在茶马互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缺乏蔬菜的边疆少数民族百姓,将产自中原地区的茶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边疆游牧民族高大壮硕的马匹则是中原地区保持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生产工具。互通有无,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顺应人民的生活需求,在西南地区各民族的通力合作下,一条条以茶叶、马匹为主的商贸要道被开辟了出来。由于这些商道上主要运送的是茶与马,所以历史上将这种经济交流方式其称为“茶马互市”,而这些商道则被称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雏形出现于汉代,属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当时蜀地的商人们会用本地特产同大渡河外的一些部落交换牲畜。这一时期双方的商贸活动还不频繁,商路也不太多。到了唐朝,随着大唐与吐蕃等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茶马古道上的商贸往来开始变得频繁起来。
在宋代,“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起来,茶马古道也在前代基础上有所扩展。日益频繁的商贸活动,加强了边疆地区与汉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元代时,西藏正式并入中国版图,驿站的设立让茶马古道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明朝时,大明朝廷不仅严格制定了茶马互市的相关制度,更是直接派兵驻守,以保障茶马古道的畅通。
明代,朱元璋平反云南叛乱后认识到西南地区稳定的重要性,命30万大军在黔中一带就地屯军,同时命大批中原以及产茶区域的人民迁到贵州来。来到贵州的中原人,将长江流域的种茶、制茶技术和文化传入黔中,也使得茶马互市的活动更加频繁。
清代时,茶马古道变得更加规范,出现了一些新的商贸交通线,川藏地区的茶马贸易也变得越发频繁。民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使得茶马古道多次中断,但延伸至边境地区的通路,却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通道。
现如今,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公路的开通,以及多条进藏铁路的修建,茶马古道上的商贸活动越来越少,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浓厚。在千年时光中积累的文化内容,孕育出了茶马古道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
说到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互市”,就不得不提到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上的贵州地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的核心地区,凭借优越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贵州自古就大量出产优质的茶叶。茶叶,是贵州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经济作物和文化元素。
贵州养马的历史很悠久,唐代贵州的罗甸马就已小有名气,且已经销往今省境以外。两宋时高度重视马政,在今川黔交界地区设置买马场。产于黔西北罗氏鬼国的马,常销往泸州、叙永等地,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播州所产的马则大量在南平军(南川一带,今重庆等地)出售。南宋时,北方马市断绝,川马、广马(广西)、滇马、黔马成为马的主要来源。黔北播州、黔西北罗氏鬼国、黔中安顺、黔西南自杞国等都成了非常活跃的马市,云南大理马、广马都运经这些马市进行转卖。而随着思、播地区农业的发展,“夏供茶、蜡,秋输粮米”更成了贸易的主要内容。元朝在亦溪不薛(水西)设置牧马场,马的繁殖愈多。“水西马”“乌蒙马”都是当时的名马,更培育出“龙驹”之类的好马。
又能出好茶,又可产良马,这让贵州成为古代“茶马互市”中的重要省份。南宋时期,朝廷买马以应对北方战争,时为边地的安顺成为从大理买马通往广西的重要中转站,成为茶马互市的之一大市镇。明朝永乐年间贵州建省,之后茶马古道贵州段即成为交织于西南地区茶马古道的连结,贯通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沟通广西、湖南等省的茶马古道,使之互联互通。2013年,茶马古道成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贵州段有若干处遗迹在册。
贵州境内的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毕节、兴义、安顺、贵阳、遵义、六盘水、黔西南等地,涉及17个县(市、区、特区),其中包括川黔、滇黔等官道和商道。在茶马互市中,贵州的茶叶既可以向东运送到中原地区,又可以向北进入川藏,也可以沿着滇黔驿道,运送到滇缅地区,甚至是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现如今,贵州的茶马古道之上,遗留了诸多文化遗迹。在北盘江花江段上的花江铁索桥和桥岸崖壁上的珍贵石刻,便是茶马古道贵州段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这些石刻都镌刻在岩体表面,有近20处,详细记录了花江铁索桥修建的过程以及一些相关历史文化内容。
这些由贵州先民们所创造的文化遗迹,已经成为贵州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人的贸易史,更是贵州人的文化史和生活史。了解和保护贵州茶马古道,传承和发扬贵州茶马文化,便是每一代贵州人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