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天,动静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才40来岁,就被叫做“老头儿”的小学校长。他的学校被称为“贵州最高学府”,因为那儿的海拔超过2400米,是贵州最高的地方。
今年六月底,海嘎小学建校55年以来的第一个六年级班,就要毕业了!
这13个孩子,就是海嘎小学的第一批毕业生。在大多数的学校,学生毕业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个大山里的小学,如果没有校长郑龙17年的坚持,就不会有这个简朴却感人的毕业典礼,海嘎村的孩子们也不会拥有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校园。
海嘎村,位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的山腰,距离六盘水市钟山区市区50公里,有300多户人家。过去这里生活条件很艰苦,连吃水都是难题,来海嘎小学教学的老师们都待不长,学校只能勉强办到三年级。有的人家干脆就让孩子辍学,早早地开始了在石头旮旯里种玉米翻土豆的生活。直到2016年,在校长郑龙的坚持下,海嘎小学终于获得了六年义务教育的资格。
郑龙不忘初心,让村里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带领团队潜心提升教学质量。他告诉动静记者,自己对这帮孩子抱以殷切的希望:“我就是想把海嘎小学办到六年级,让这里的孩子都能够就近入学。以后能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终于能把孩子们教到毕业,看着这些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们就要毕业了,要离开学校了,郑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孩子们要离开了,但是有很多不舍,他们还跟我说,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学校办到初中。”
在海嘎小学教学的这17年里,郑龙都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他是如何用爱心和恒心,让深山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敬请关注明天的动静客户端。
视频编辑:杨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