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

贵州人民出版社
1631362740

近日,一个被网民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的真实故事付梓出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代楷模”陈立群撰写的《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由浙江人民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陈立群,躬耕教坛40余载,担任校长30余年,从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后,他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

5年多来,陈立群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骨干队伍,学校办学质量从黔东南地区最后一名跃升至第一名。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支教期间翻山越岭、走寨访户,用义举带动了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

《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自序 

为了责任和使命
文 | 陈立群

家风与选择

我出生在杭州市临安区的农村,家住在必须攀登数百级台阶才能到达的塔头岭上。20世纪30年代,由于大水冲毁了岭上的一座桥梁,岭上三个自然村村民的出行受阻,因此我的爷爷出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这座桥至今保存完好,修桥一事也在当地传为佳话。我父亲是一名新中国成立初期入党的老党员,曾当过乡长。改革开放以后,父亲带领村民沿山开辟了一条可以通车的山路,从此岭上人结束了肩扛手提的历史。父亲80多岁的时候,还坚持一天两次清扫村口的道路,村民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

陈立群在早会上与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胡星 摄

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从家里到学校有30多里路。一路上,我还要肩上扛一袋米,手上拎着菜。有一次,我和妈妈闹了别扭。妈妈说,要么你别读高中了,我当时气也上来了,说不读就不读。不料,这简短的对话被我父亲听到了。他老远甩过来一句:“别的事情可以商量,读书的事情没得商量。”因为这么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就又去读书了。父亲平时话不多,但是话一出口,就跟打雷一样,让我没法违抗。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我很明白:只有读了书,有了知识,未来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恢复高考后,我填报志愿回来,父亲问我报了什么,我说,报了中专,他又对我劈头盖脸说了一句话:“中专,宁可不考!”我马上解释,高中毕业三年了,我连高中的书都找不到了。父亲说:“这几年你不读书,别人也没读书,就看当时高中的文化底子谁更好。”在父亲的鼓励下,第二天早上我走了十里路到公社,把志愿表上的“中专”划掉,改成“大学”。没想到的是,我居然考上了,被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父亲的这句话又让我明白了,做人必须要有高远的志向,父母的期望值决定孩子的抱负水平。

在苗族学生家里家访(资料图)

架桥修路,服务百姓。爷爷修的一座桥,影响了我的人生;父亲修的一条路和说的两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在担任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和学军中学校长期间,在学生中开展“修家谱、理家训、写家史、传家风”活动,若要对此举追根溯源,应该就在于我自身的经历。之所以在退休之际选择支教,我最初的动力也在于此。

来到贵州黔东南支教,我的爱人和整个家族都非常支持。每次寒暑假我从杭州出发去黔东南时,家族里的亲人经常往我的背包里塞钱。2019年暑假我准备出发去台江的时候,大妹的女儿丁玲往我背包里塞了三万块钱。姐姐的外孙女张宇静,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参加工作,也拿着两万块钱往我的包里塞,说:“这是我参加工作头两个月的工资,拿去给那些急需要生活费的孩子们。”我的外甥钱浩亮,从事民营制造业,每年给我打五万元钱,并附上:“舅舅,我实在太忙,你帮我分给那些急需生活费的孩子们。”我的支教,严格来说,是一种家族行为,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在苗乡翻山越岭去家访(资料图)

机会与初心

我始终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2001年,以“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为追求,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在浙江省内首创“宏志班”。为了让杭州各县(市、区)符合宏志班招生条件的学生都能被当地送来就读,我们在办班之初就提出“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参加高考”。对于这是否是在为他人做嫁衣的疑惑,我的回答是:“与给这些孩子一个机会相比,高考的成绩算在谁的头上,微不足道。”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许只需要一个机会。

和学生一起晨跑(资料图)

在创办宏志班的过程中,我走进过一个个家徒四壁的家庭。我开始以为,只要免除学生所有需要上缴的费用,解决好吃饭问题,就可以了。但学生内向自卑、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与学生交流时,我感觉很难走进他们内心。这对我触动很大。

我曾利用节假日到杭州的富阳、建德、桐庐、临安等地家访,也曾邀请一些宏志班里的孤儿到我家里过年。我还连续多年坚持在正月初一家访“宏志生”,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体察他们的现实生活。宏志班的工作重点也由注重物质上的扶贫济困,转移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告诉学生“物质上的贫穷都是暂时的,家庭贫困不是你们的错,而精神上的贫穷才是最可怕的”。

学校通过课题研究及一系列心理干预,让学生们学会分享,轻装上阵。这个过程唤醒了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同时也唤醒了我自己。我决心,不仅要让孩子们拿着靓丽的分数走出高中校门,还要致力于让他们走得更远。

陈立群为学生送考(资料图)

首届宏志班的成功,在杭州乃至浙江省掀起了一股“宏志热”。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宏志生的进步?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时任《钱江晚报》科教部主任张谷风在浙报大楼和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组织了“宏志精神”报告会,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归纳提炼了宏志精神。从宏观层面来看,宏志精神代表着“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中观层面的宏志精神是“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微观层面的宏志精神可以总结为六个字——理解、主动、勤奋。

针对有杭州市民提出的“宏志生固然厉害,能否让其他孩子也一样厉害”的问题,我们开展了有关迁移宏志精神的研究,包括物质层面迁移、制度层面迁移和精神层面迁移。我们要求杭州城区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去农村宏志生家里生活十天,希望他们能够由此获得不一样的感悟。这不仅是生活上吃苦,更是一种精神历练、一种情怀陶冶,可帮助他们更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助人与奉献。“宏志精神迁移的实践研究”获得了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2009年获得浙江省新世纪十年基础教育重大成果一等奖。

孔子说过,“先成人,后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由此,我们沿着“创办宏志班—提炼宏志精神—宏志精神迁移—精神教育”这一脉络一路前行。随后“宏志精神引领下学生精神成长的行动研究”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十年宏志路,一生宏志情。我于2016年3月到黔东南义务支教,8月,应邀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简称“台江民中”)校长。支教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从创办宏志班到创办“宏志校”的过程。五年多来,我走进了200多个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并给予适当资助。在2016年底的一次家访中,我来到排羊乡小江村的小江小学。当时,眼前的画面令我很吃惊:学校是破破烂烂的木板房子,共有两层。一楼教室是用木板钉起来的,四面漏风;二楼是学生吃中饭的地方,没有楼梯,只用几块木板搭着作为上楼的通道,很危险。见此境况,我感到非常辛酸,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小学。我拍下了这所学校的照片作为我的微信头像,以便时常激励自己。五年多来,杭州到贵州间的70多个来回,我乘坐了20多万公里的高铁,还是挺折腾人的;当地重油重辣的饮食习惯、阴冷潮湿的气候环境,我至今仍难以适应;何况,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让我时时思念牵挂。可每当想到这里的孩子还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我心里就会有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里的孩子创设更好的求学环境。中国那么大,教育欠发达地区那么多,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

陈立群在苗寨家访(资料图)

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教师,本质上是一名精神工作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提升民众整体文化素质水平。“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学校教育,一头挑起的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一头挑起的是千百个家庭的幸福与期待。人,生而平等。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父母生予的潜能能够得到正能量的最大化发挥。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帮助不应带有任何主观诉求,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苗族人口比例高达98%。历史上的苗族人历经五次大迁徙,由于向外抗争一再受挫,从而转为向内自得其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台江“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还有“百节之乡”的称号。苗族群众过着一种相对封闭、无忧无虑、自我幸福指数较高的生活。但崇尚闲适文化,也导致了当地的孩子们普遍缺乏斗志。于是,我给自己的支教定了三项任务,做了大量工作扶老师的志、扶学生的志、扶家长的志。

第一项任务是管理好我的学校。五年多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员工(包括支教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辍学人数从每年100多个到现在实况“净流入”。全县中考前100名在台江民中就读的,从过去的10多个,提升到现在的90多个。高考本科以上录取的指标完成率已连续多年排名全州第一。2019年,高考一本指标为44人,实际完成107人;二本指标为306人,实际完成561人。2020年,全校1047人参加高考,都考上了大学,共有829人上了二本线,其中270人上了一本线。当然,相比于数据,我更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改变、精气神的提升,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信心的增长。2020年以前的三届毕业生,入学时都不是我招录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苗族孩子是聪明的,当地老师是有水平的,说明提升当地教育的质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不要”“做不做”“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项任务是尽己所能,培养好当地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我始终认为,所有的帮扶都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重要的是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我有幸被聘为黔东南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首席专家,贵州省教育厅还成立了“贵州省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这五年间,我跑遍了州内16个县(市),还去了贵州省内的其他一些地区,累计义务作报告、开讲座10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万人次。

第三项任务是要将社会的最底层撬动起来,形成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每年高考结束,我就把高三老师分成八个组,为上了本科线的学生,挨家挨户送喜报、放鞭炮。令我欣慰的是,从2019年开始,台江的一些村寨开始自发地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召开庆祝大会。“考上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的理念,逐渐被苗族百姓所认同。

感恩与希望

近年来,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多荣誉,这让我感受到了压力,甚至有些不安。我始终认为,我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从教以来,我不买房产、不炒股票,至今住的还是政府照顾的经济适用房。我一心一意做教育,也把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付诸笔端,至今已出版了16本书。

陈立群和学生一起举行“放飞梦想”活动。新华社记者 谢希瑶 摄

一路走来,我心怀感恩,感恩党和政府的培养,感恩有高考这样一个机会。作为一名曾经的农村生产队会计、大队团支部书记,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成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感恩在我接受教育过程中,给予我谆谆教诲的老师们,感恩工作过的学校的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和所付出的努力,感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媒体朋友在我们创办宏志班、支教苗乡过程中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我也特别感恩过去的宏志生和现在的苗族孩子,是他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理念,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做了30多年的校长,积累了一些学校管理的经验,尽管退休了,但还能服务百姓、发挥余热,传递东部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传递东部教育的“爱与责任”。对我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点很平常的支教工作,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安安静静地帮一把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同时提升当地民众整体的文化水平。我将此视为我的责任,我的使命。

以上文字内容摘自《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自序,有删减

编辑

李沁

责编

苏畅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