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古玉“四环”,你喜欢哪一环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59106182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古代有四种常见的扁平环状玉器,曰:“璧、瑗、环、玦”,均为圆形,中间有孔,其中“玦”比较特别,在外环上有缺口,所以容易辨识。另外三种,就比较容易混淆。关于这三种环状玉器的区别,辞书之祖《尔雅·释器》中有一句话:“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就是指中孔以外的边。“好”,指中间的孔。“肉倍好”,即边的宽度是中孔径的两倍。“好倍肉”则反之。“肉好若一”,即边的宽度和中孔径一样。从考古发掘看,所谓“边的宽度”,是指一个环左右两边相加的宽度,而非单边的宽度。当然,古人实际钻孔制作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并不完全绝对。文字描述不好理解,笔者作示意图一张,便一目了然。

四种常见扁平环状玉器,“璧、瑗、环、玦”示意图

“和氏璧”的故事耳熟能详,尽管秦昭王断然不会愚蠢到用十五座城池去和赵国交换,但玉璧之珍贵却跃然纸上。《说文解字》释璧:“瑞玉,圆器也”,即璧是玉制祥瑞之物。玉上之“辟”,代表君王与法度。其形圆,又代表天,故在玉制礼器中,“璧”用于礼天,而稳坐第一把交椅。作为高等级的祭品和殉葬品,玉璧经常出土于中原王朝大型遗址和王侯墓葬。但玉璧于贵州,却是货真价实的奢侈品。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一面汉代蟠螭纹玉璧,所谓“蟠螭”,就是屈曲环绕没有角的龙。外径4.5厘米,孔径1厘米,厚1厘米,但这面玉璧来源地不详,非考古发掘而出。因此严格意义来说,贵州秦汉时期正式的考古发掘,尚未出土玉璧。

汉代蟠螭纹玉璧 贵州省博物馆藏

2009年9月,考古部门在天柱县远口镇坡脚遗址,发掘两座相距5米的汉墓,各出土一块“璧”,算一个突破,但可惜材质不是玉,只能算滑石。1号墓出土滑石璧,直径18厘米,中孔径3.5厘米,厚0.6厘米,白中带黄,正面饰环状圈点纹,背为素面。2号墓出土滑石璧,直径16厘米,中孔径2.5厘米,厚1厘米,白中带红,正面饰纵横网格线,交叉位置饰圈点纹,背面亦为光滑素面。黔东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早期墓葬凤毛麟角,因此尽管只是两块“滑石璧”,但绝对算黔东南人民献给贵州文博界的一份大礼。

滑石璧 汉代 天柱县远口镇坡脚遗址1号墓出土。来源《贵州天柱县坡脚遗址汉代、宋元遗存发掘简报》

滑石璧 汉代 天柱县远口镇坡脚遗址2号墓出土。来源《贵州天柱县坡脚遗址汉代、宋元遗存发掘简报》

玉璧家族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称为“出廓璧”,即是在圆璧外缘又附加雕刻一些装饰。收藏界有俗语,“玉璧不出廓,百万无法过”,意思是秦汉玉璧出土较多,只有出廓璧才更加值钱。2000年省考古所在赫章可乐341号墓(土著墓葬),发掘出土一枚“玉玦”,但其整体造型,却好似一面“出廓璧”,其玦四面“出廓”,颇似花冠,因此《贵州文物精华》一书将其定名“璧形带冠玉玦”。璧与玦两种文化内涵,在贵州西部地区,得到完美的融合。

璧形带冠玉玦 战国-西汉 赫章可乐341号墓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古玉“四环”中的“瑗”,猜测起源于古人臂饰,其字最早见于小篆。《说文解字》释瑗:“大孔璧也。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许慎称瑗为“大孔璧”,非常形象,也很好理解。正因为孔大,贵为天子的皇帝“上除陛”,就是攀登宫殿前的石台阶,臣子们才能持“瑗”相引,不用碰触皇帝的“龙手”,便能助力。清朝文学家桂馥《说文义证》云:“孔大能容手”,便是此意。今天,没有神仙皇帝,也没有孟老夫子“男女授受不亲”的困惑,“嫂溺,援之以手”,天经地义。丢掉麻烦的“玉瑗”,直接用手拉,便成了“援助”的“援”。

玉瑗 战国-西汉 威宁中水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贵州威宁县中水镇吴家大坪、红营盘等遗址墓葬,均出土有玉瑗,其中红营盘水果站墓地采集到一块,外径7.5厘米,内径5.2厘米,颜色偏红。中孔沿口凸起之一圈,称为“领”,也称“瑗唇”,唇高0.7厘米。这种有领玉瑗在贵州相对发现还比较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兴义威舍镇黄泥河边,也发现采集到两块,一块白色,略泛红,一块乌青色,玉质虽不如大名鼎鼎的新疆和田玉,但也属贵州发现古玉之上品。泛红色的外径9.6厘米,内径5厘米。乌青色的外径9.5厘米,内径5.5厘米,两块玉瑗背面均光洁平整,正面微弧,中孔起唇。瑗唇饱满,和今天女士佩戴的玉镯非常相似。正因如此,今天我们到玉器店去买手镯,偶尔还能看见标签上写为“玉瑗”。

玉瑗 战国-西汉 兴义威舍镇黄泥河边采集 殷仕俊摄

玉瑗 战国-西汉 兴义威舍镇黄泥河边采集 殷仕俊摄

关于古玉“四环”的寓意,《荀子·大略》说得很清楚,曰:“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第一环“问士以璧”,就是君王礼贤下士,向士大夫征询治国方略,需要“赐璧”为凭。“虞卿双壁”是战国时期一个选贤与能的典故,才华横溢的虞卿为一介布衣,初见赵孝成王,即获赐双璧,又见,即拜为上卿。为何用璧,古语有云:“黄金累千,不如一贤。士非璧也,谈者谓价”,就是玉璧的价钱摆在那里,不会因外人的品头论足,时高时低。第二环“召人以瑗”,即君王召见下臣,用“玉瑗”为信,表达诚心。第三环“绝人以玦”,即君要臣死,赐“玉玦”,寓意君臣决裂。如曹操次子曹丕书信魏国三公之钟繇,信中提到“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即看见从邺城快马赐来“玉玦”,顿时万分恐惧,“五内震骇”。第四环“反绝以环”,则是利用“环还”同音,把“环”作为“赐环则还”的信物。贬谪之臣,待命边境,若君王赠环,便知被重新召回。如柳宗元从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投荒垂一纪”,虽然实际不到“一纪(12年)”,十年后便被朝廷召回,但仍旧喜极,作诗纪念,云:“赐环留逸响,五马助征騑,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只是柳宗元欢天喜地回京后,未能如愿官复原职,不久又被贬到柳州当刺史,了此残生。

汉代滑石环 兴仁发现采集 蒋雄摄

玉环如前文所述,除作为一种信物外,主要功能还是佩玉。《韩非子·说林下》有云:“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意思是我喜欢佩带美玉,这人就赠我玉环。汉代玉环多用于成组佩玉中部,直径也较小,笔者在兴仁县曾经发现一块汉代滑石环,整体素面,石质虽偏软,远不如玉,但圆整光洁,内外壁平直。外径仅4厘米,内径1.7厘米,典型的组佩饰件。玉环作为一种佩饰,《宋史·舆服志》亦有云:“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云:“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就是无论帝王、上公或是妃子,在衣服的前、后、侧三面,用绶带栓系三个玉环,表示尊贵。1996年10月,山东省青州龙兴寺出土北魏时期菩萨造像,就有用绶带栓系玉环的形象出现。

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魏时期菩萨造像,衣服上使用绶带栓系玉环

此外,因为“环”呈现一个完整的圆,其本身就含有圆满合美之意。如河南省新密打虎亭东汉墓室壁画上绘制的巨型玉环,便装饰在太守举办夜宴的建筑之上,代表圆圆满满。正因如此,“环”常常和“玦”相对,一起使用。如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行路难》中的名句:“人情厚薄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同为唐代诗词名家张说在《节义太子杨妃挽歌》中,则是借杨玉被封为贵妃,改名杨玉环的历史,道出二者本质,诗云:“玉环初受庆,金玦反逢灾。”

河南省新密打虎亭东汉墓室壁画(局部)上绘制的巨型玉环

古玉“四环”,贵州以“玦”为最,“瑗”次之,“环”“璧”为末。为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笔者按顺序,集古句赋之。

西玦献珍,瑗贵可怀。

玉环流脂,璧孔轩堂。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