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雍, 1944年5月生,贵州福泉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先后在《美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著名报刊上发表各种作品2000余件。在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日本、法国、奥地利等十余国举办个人作品展及藏品展。
贵州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1973年,中国在美国举办中国民间艺术展,要求提供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参展。是年,因漫画小有名气,未及而立之年的刘雍刚从工厂调到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即受命与另外一位同事到黔东南征集展品。
黔东南的台江县施洞镇是苗族聚居之地,当地苗族妇女绚丽多彩的服饰及手工艺品,令自小生于贵州的刘雍也感到震撼。这是多么伟大的艺术,竟藏在民间鲜为人知。在完成征集展品任务的同时,他与同事凑了5元钱,向一位苗族妇女买下了两条精美的刺绣腰带。这是刘雍收藏、学习、传承、创作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始。2007年1月11日,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雍激动地接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他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证书,成为贵州的第一个工艺美术大师级人物。
在此之前,刘雍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荣誉称号时,他由衷地认为:这是对贵州文化的褒奖,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荣誉。因为,刘雍的作品,大都是以“贵州”为内核的。
从艺术“小我”走向艺术“大我”
不趋时,不趋利,不趋名。追寻刘雍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足迹,是以超过常人的勤奋不懈追求,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其无羁超拔的艺术想象,在贵州漫漫历史长河里的艰苦求索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成就的,那就是做一名贵州原生态文化的传承者。
19岁时,刘雍就在省内漫画窗《刺藜》上首次发表一幅国际时事漫画《紧锁难开》,确立了他走艺术之路的最初志向。
艺术自我中的刘雍,画笔倾诉的,是个人的思想与情感,是与现实中的丑恶抗争与奋斗。而1973年的施洞之行,让刘雍开始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并从漫画进入了多种民间工艺美术领域的探索。刘雍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自我者,而是一位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传承创造贵州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他自觉追求的历史责任。
贵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多线发源地之一,因为地域的局限,历史原因,在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灿烂辉煌的贵州古代文明鲜为人知。贵州没有“夜郎自大”,不少人却有“夜郎自小”的文化心理。对一些不敢称自己来自贵州的人,刘雍最为鄙夷。对贵州文化符号的自觉张扬是他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开始。
他忘不了那条苗族刺绣腰带所给予的警醒与震撼,他要用艺术为贵州立言,为贵州灿烂的民族文化立传。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从漫画、陶艺、剪纸、书籍装帧、挂毯、刺绣、壁画、木石青铜雕塑、环境艺术,刘雍以多种艺术形式诠释自己的艺术主张。
1989年1月,刘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开个人展。展览以“一个夜郎人的世界”为名,近200件雕塑、陶艺、挂毯、漫画作品引起了轰动,中央媒体及业界名人的好评如潮。时任全国美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漫画大师华君武评价:“在中国兼漫画、雕塑、陶艺于一身的当推刘雍,创作集讽刺、幽默、装饰于一炉的也是刘雍,刘雍是真正的自学出身,他学习民间又不拘泥于传统,创作而不追随西方之后,这就是我感到的刘雍艺术精神,风格和趣味,刘雍创作勤奋刻苦,不趋时尚,艺术生涯甘苦自知,不畏艰难,宠辱不惊,我钦佩这位布依族的美术家。”
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刘雍的89件作品。而刘雍却看到这后面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贵州原生态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1991年,刘雍在香港举办“夜郎魂”个人作品展;1994年,在台北举办刘雍个人陶艺展;199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刘雍陶艺展和法国拉马特兰市举办个人作品展,这两次展览有76件作品被法国博物馆收藏,54件被法国私人收藏家收藏。
他们收藏的不仅是刘雍,也是收藏了贵州。
刘雍说,在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上,我们不可夜郎不自大。贵州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可贵,在于其蕴含着深厚的尚没有被“工业文明”加以雕琢和修饰的情感元素,没有被“现代化”改变的原生态文化,洋溢着人类最初文明的质朴和本真,是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地区已难觅的珍贵活态文化。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地球成为一个“小村落”,文化就成了地域认同的“身份证”。随着改革开放,民族服饰、民间工艺、民族歌舞、民族节日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可遏止地被改变或流失,刘雍倾其所有,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抢救式个人收藏。他的个人生活简朴与其丰富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收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在法国巴黎刘雍的藏品展览上,人们看到了从未见过、贵州多民族璀璨,鲜为知晓的实物历史。
我的使命,就是推动贵州艺术走出贵州
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名的刘雍,有不少走出贵州的机会。走出贵州,意味着个人有更大的艺术舞台,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刘雍还是选择留在了贵州。不走的原因是:“我是贵州布依族的儿子,我的艺术生命之根就在贵州。我的使命,就是推动贵州艺术走出贵州。”
铸铜雕塑《钟鼓和鸣》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展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城市建设需要艺术文化。刘雍进入了环境艺术领域。刘雍用现代化手法去秉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在凸显贵州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符号中表达他的艺术旨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是做成死的艺术标本。做伪古董,伪民俗是愧对祖先的。要师法民间,但吃牛肉不要变成牛,即不摹仿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要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要将民族民间艺术的内核赋予蓬勃的生命方能传承。
1985年,贵阳市政府在北京修建的贵阳饭店落成,服务大厅一幅3米高,6米长的陶板花釉壁画“竞渡”一亮相,立即吸引首都媒体竞相报道。这是刘雍将贵州民族艺术用在环境艺术方面的首次尝试。
1987年,贵州省各界募捐修复了八达岭一段长城,刘雍设计并监制了花岗岩的“修复长城纪念碑”,这是刘雍设计制作大型室外雕塑的首次尝试。
纵观刘雍的作品,其中并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将贵州民族中积极乐观的本真表现得酣畅淋漓: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贵州省政府赠送的祝贺礼品就是他与潘志星女士合作的蜡染木雕座屏“苗岭欢歌庆港归”和“铸铜镶宝石欢乐鼓”,其洋溢着贵州地域色彩、流动着多民族文化气息的永恒瞬间吸引了每一位观者。
这就是贵州多民族文化共同熔铸的艺术气质:纯粹、忠诚、热烈的情感,是刘雍在民族和谐文化的内核与形式上个人风格的恣意张扬。
本土文化是我不竭的创作源泉
开始,刘雍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环境艺术理念并不为一些人理解,认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搞那些“土”东西干什么?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视贵州民族文化“土”得上不了台面的观念,逐渐被彰显地方文化的主流观念所替代,刘雍的创作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贵州建筑所接纳。
贵州省图书馆外墙大理石浮雕《文字、图像、典籍》(局部)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刘雍感受到贵州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在他的环境艺术作品中,铜鼓是他用得最多的“语言”。作为古代南方百越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象征——铜鼓,有着千百年来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团结、昂扬的精神内涵。在贵州不少标志性建筑中,刘雍的雕塑作品都有对铜鼓的一再诠释:贵州省赠澳门回归礼物《欢乐鼓》,贵州省花溪迎宾馆的《和鸣鼓》,贵阳振华广场的《夜郎鼓》,贵阳大剧院的《盛世鼓》,贵州六枝的《布依神鼓》。
铸铜雕塑《欢乐鼓》
刘雍进入贵州的环艺时代,以其对贵州文化的深刻领悟,凝聚而成的各种雕塑作品,张扬着撼天动地的昂扬精神,激荡着蓬勃的生命呐喊。贵州优秀的文化内涵,通过刘雍创作,水乳交融地融进了贵州人民今天前进的步伐中。
最令刘雍感到自豪的是,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省建筑设计院赵晦鸣和刘雍以水族古老的文字水书、彝族典籍、夜郎古国图像等贵州特有的文化元素设计、包括2500米的浮雕和9座雕塑及壁画的省图书馆建筑方案,不仅作为唯一一件尚未建成的作品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55件艺术作品,并成为“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重点介绍的3件中国作品之一。
“本土文化是我不竭的创作源泉,是贵州文化成就了我。”这是刘雍的心声。
撰文:张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