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部人民号刊发《贵州|金钥匙引来金凤凰》,点赞贵州大力支持“交通+特色产业”等扶贫模式,通过产业和公路联动,降低运输成本,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致富门路。全文如下:
道路通,百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扶贫大力支持“交通+特色产业”等扶贫模式,公路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公路转,打通了对外通道,降低了运输成本,吸引了企业落户,就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把一只只“金凤凰”引进门。
贵州省通村、通组公路的建设,让贵州广大农村的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山外。为发挥好通村、通组公路的带动效应,贵州省各地纷纷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乡村区域发展规划、乡村产业扶贫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交通在农村地区的产业规划布局、乡村旅游发展、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深度融合,扩大通村、通组公路覆盖范围,拓展通村、通组公路服务内涵,切实解决农产品出山和当地群众物流畅通问题。
多年来,贵州省坚持“贵州要脱贫、交通需先行”的理念,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融合,先后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农村公路实现了率先突破,2012年实现100%乡乡通油路、100%建制村通公路,2017年实现建制村100%通畅、通客运,2019年6月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同时,贵州一些贫困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带动了一批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发展,一条条路把这些特色小镇“串珠成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致富门路。
五德镇:路通人来日子旺
5月,从石阡县五德镇五德园区观景平台俯瞰,园区内层层叠叠的桃园从山脚向山顶攀伸,一条条通村公路犹如“白色的输送带”蜿蜒在的山间。园区内的一家农家乐老板潘大兵望着2月份的营业额笑弯了双眼。
几年前,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至凉水井还未通路,后来修成了毛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小风一吹就尘土飞扬,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没有通路的那几年每一年都只能是勉强糊口,更存不了钱。”邹雨池是五德镇小鸡公村村民,他说,自己种了60多亩桃子,每次用车将果子运到市场上卖,坑洼的路面使得整个车都在抖,磕磕碰碰,原本光鲜的水果碰得到处是疤。“卖六毛钱一斤,心在滴血啊!顾客还要嫌弃你的水果卖相不好。”
在当地卖不好,邹雨池便联系了认识的刘老板来投资发展,把自己的桃子往外卖。刘老板来实地察看,邹雨池满怀喜悦地前去接刘老板,坐在回村子班车上,邹雨池眼笑眉飞地给刘老板介绍自己的产品。
看了环境,刘老板说:“你家这儿环境确实好,种出来的水果品质好。可是,你们这公路太烂了,又没有别的通道,这交通条件,怎么能把水果运出去!”
最终刘老板放弃了投资。邹雨池知道,都是因为这条路……
“修通、修好这条路太重要了。通了路,交通条件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成本会大大降低,生产收益就会相应提高。”邹雨池说,五德镇小鸡公至凉水井通村水泥路全长9.5公里,是连接五德镇集镇到万亩桃园的产业路。
如今,五德镇小鸡公至凉水井通村水泥路已经建成,从五德镇到桃园只需要10分钟车程,到石阡县城不到一个小时,有效改善了小鸡公村、团结村1200名以上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的水果也能卖上了好价钱,村民们纷纷种起了水果。
路修好了,邹雨池也重新鼓起了干劲。“好的时候桃子最高价卖到5元一斤,比以前的价格高出好几倍,细算下来我去年挣了几十万。”邹雨池笑着说,接下来自己还打算扩种40亩李子。
加勉乡:条条道路通人心
走在村子里刚修好的水泥路上,从江县加勉乡污弄村村民梁老小笑容满面。
“以前我就想,如果公路也能修到家门口,那该多好。如果不是他们,这条路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看到。”梁老小激动地说。
梁老小家的土地全在这座山的背后,并且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梁老小也种了3亩经济作物——钩藤。“不止我们家种了钩藤,村子里很多户村民都种了。”梁老小说,这条路的贯通为农作物运输提供了很大便捷。
“污弄村80%的稻田和土地全在这座山背面,没有路以前,我们这个村子种庄稼全是靠肩挑背驮。”污弄村村支书说,这条路很久以前是条羊肠小道,路宽不足1米,弯多坡急。村子里的43户人家,共120多亩土地全在这座山后面,到收获庄稼的时候只能靠人背马驮,每到下雨天就变成了泥浆路,摔跤是常有的事。
“路修通后,运输方便了,大家搞种植、养殖什么的,发家致富有望了……”污弄村村支书说,这条路方便出行只是其作用之一,村子里在这座山上种植了17亩的钩藤,有了道路以后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支出。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9月,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启动定点包干加勉乡脱贫攻坚,以结对帮扶加勉乡20个贫困村为总抓手,盯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在月亮山下谱写了一曲曲决战脱贫攻坚的战歌,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以前下地干活儿要走小路跨过这座山,来回在路上就要走很久。修这条路我们已经期盼了很多年。”在污弄村村民梁金成看来,路通了,发展的希望就来了。
辣子村:路通到老百姓“心头”
革东镇辣子村是一个被大山拥抱的苗族村寨,299户1507人全是苗族,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9户478人,贫困发生率达32%。
“我们这过去都是泥巴路,路两边是木制旱厕,一下雨,粪便、污水到处流,村里臭烘烘的。寨内公路也没有修通,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成本很高。” 辣子村村支书刘永哲介绍道,自相关部门结对帮扶辣子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不仅修寨内公路“畅通动脉”,还修串寨步道畅通“毛细血管”。在当地交通运输部门的支持下,水泥路爬坡上坎进了辣子村的村民家。
在辣子村五组,一条宽约3米的水泥路将30户农户连在一起。68岁的贫困户刘永杰看着水泥路进了自家院子,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你看,这水泥路多宽、多好走,走上去鞋子不沾泥,想去哪抬脚就去了。”刘永杰说,不仅路通了,他家还享受低保、危房改造补助、食用菌产业分红,2019年家里脱了贫,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
“路通了,我们发展经济的最大的阻碍就解决了,现在扶贫干部经常来家里问缺什么、有什么困难,我就跟他们说,感谢他们帮我家脱贫。”刘永杰说。
财政部贵州监管局驻辣子村第一书记何建新,驻村一年,他几乎天天往农户家里跑。“路不仅是基础,还是信心。有了路,才能让村民看到奔头。”何建新说,修路的时候,无论是干部还是村民,大家劲往一处使、汗水一起流,路很快就修通了。
“把路修通是村民们天天盼望的事,他们盼的就是我们要努力干好的。”何建新说,不仅修路,今年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等单位的支持下,辣子村危房改造、厕所改造等项目已经完工。
路通了,产业发展就有了基础。辣子村党员干部带领贫困户发展黑木耳种植,目前,首批新鲜黑木耳已全部卖出。
今年,剑河县包括辣子村在内的18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辣子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9年末的2.32%。
金花村:通起“小康路” 百姓乐开颜
清晨,层层叠叠的茶园梯状般从山脚向山顶攀伸,雨过天晴的湄潭县金花村一片葱茏。村民权习华在自家院子里用竹子编制背篓,打算过两天上街换点买酒钱。看着自家门前这条通村公路,权习华喜不自言。
“没修路以前,到镇上赶一次场,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特别耽误时间。”权习华说,自己家种了6亩茶叶,因为路不好,运输成本太高,费时又费力,茶叶还卖不起好价钱。
以前的泥巴路让金花村村民吃了不少苦头,好茶叶卖不出好价钱,买东西多花好几倍的运输费。“运费比东西还贵!以前一听说到我们这里收茶青,很多茶商都是‘摆脑壳’。”权习华摇摇头说。
如今,一条7.5米的大道穿村而过,拉近了金花村与县城的距离。沥青路面的道路两旁种着不少树木,沿路两旁的茶树长势正旺。茶山里,三三两两的茶农正在为采茶做准备。
“路通了,降低了运输成本,节约了时间,茶叶卖出了好价钱,我与老伴也因此有了一份工作!”权习华说,村里通了路以后,自己和老伴成了这条路的保洁员,负责路面的清洁工作,每人每月能拿到800元的工资,加上卖茶叶的收入,每年能有7万块钱揣进口袋。
走进金花山庄农家乐,厥荠菜、蓝竹笋、野生蘑菇……一个硕大保鲜柜里挤满湄潭地道的农家风味。中午时候,农家乐的院子里停了三四辆车,老板陈庆喜正在厨房里忙着为客人准备午饭。
为了能够让游客来得快、留得住、住得下、玩得欢,湄潭县政府就逐步构建“快进慢游”旅游格局,在金花村与湄潭县城之间,招商引资修建了“七彩部落”游乐园。
“旺季从4月至11月间,沿线的饭店、旅店客人应接不暇,天天爆满。”陈庆喜说,夜晚常常灯火通明,如潮的人流、车流挤满了整个街道,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地牌照。
“打这条路开始修建的时候我就打算好了要开一家农家乐。”陈庆喜一家将家里的房子进行了改造,开起了农家乐,当年收入就不错。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陈家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近年来,贵州省相继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激情澎湃的新时代,每一项政策都始终牵动和激励着这个偏远小乡村,老百姓们生产积极性高涨,家庭收入大幅增加。
“咱们村村民的出行方式从步行到摩托车,到如今的公交车,一年一个样。”陈庆嬉笑着说,金花村村民们用车轮上的变迁记录着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