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妇女能顶大半个天,穿孔石刀告诉你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595899860
积分商场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1984年,毕节青场瓦窑遗址出土了一件文物,外观像一把没有梳齿的半月形梳子,乍看还以为是件制作精湛的当代艺术品,只看外形,大多数人猜不出它的用途,这件文物便是“穿孔石刀”。据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宋先世撰文描述,石刀材质为砂质岩,颜色青灰。刃长13.5厘米,刀体高4.5厘米,厚1.2厘米。整体磨制精细,呈半月形,两角因使用磨蚀,已稍圆钝。正面微凸,背面平直。弧顶线条流畅,单面直刃,平滑锋利。刀身正中靠上部位,有一穿孔,孔外大内小,非常精致。

穿孔石刀(半月形) 商周 毕节青场瓦窑遗址出土

石刀,即石头打磨制成的刀,史前即有。形状有长方形、半月形、椭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多种,早期打制的石刀,有切割、刮皮、砍骨、割草等多种用途。发展到磨制及穿孔的后期,其用途则仁者见仁,有礼器说,兵器说等等。《诗经》中记录有周成王一句话:“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庤”是储备,“钱镈”指锄铲,周成王的意思是让农夫们准备好农具,以便自己同群臣百官一起观看丰收的场景。“铚”就是割稻穗,普遍主流的观点认为,典籍中的“石铚”就是“石刀”,是古人收割庄稼的工具。根据贵州石刀的出土情况,以穿孔的半月形和长方形最为常见。毕节青场瓦窑遗址出土的8件石刀,均为半月形穿孔石刀,有单孔和双孔两种。在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地区,这种半月形穿孔石刀,主要是史前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而青场瓦窑遗址属商周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穿孔石刀出土于商周时期,乃至战汉时期或更晚些,是贵州与中原稍不一样的地方。

1977年,在赫章县可乐柳家沟遗址,出土几件战国时期的石刀。其中一把穿孔石刀,据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唐文元撰文介绍,石质为硅质砾石,刃长13.4厘米,刀体高5厘米,厚1.2厘米。整体磨制,外形酷似织机上的一把梭子。单面刃,刃部和刀背均呈弧形,刀背弧度略大于刃部。刀身居中向上部位,有两个穿孔,残缺一角。与全国遍地开花的半月形穿孔石刀略有不同,这种梭形穿孔石刀出土数量相对较少。据省考古所研究员赵小帆《贵州早期农具初论》一文,这种梭形穿孔石刀标准定名为“弧壁穿孔石刀”,在威宁县中水镇鸡公山遗址也有出土。

穿孔石刀(弧壁形) 战国 赫章县可乐柳家沟遗址出土

1980年,普安县青山镇铜鼓山遗址出土14件战国时期的石刀,半月形的4件,长方形的10件。穿孔的12件,两件没有实施钻孔。其中一件长方形石刀,双面刃,长6.4厘米,宽4.4厘米,正中部位的穿孔还未全部完成,磨制也比较粗糙,只能算一件半成品。因此猜测未钻孔的两件石刀,本意是要进行钻孔的,只是没能来得及完成。那古人为什么要在石刀上钻孔呢?

穿孔石刀(长方形) 战国 普安铜鼓山遗址出土

石刀作为古人收割禾穗的农具,早期其实是没有孔的,一般只能用手直接握住使用,不便拴绳,因此也不便发力,效率很低。钻孔的目的,是便于拴绳。将绳索穿过孔后,绑缚在石刀背脊部,再将手指套入,确保石刀在使用时的稳定和牢固,以便发力收割,从而提高效率。钻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单面钻和双面对向钻。使用单面钻的方式时,受钻面的孔径要略大于背面,因此孔径多为漏斗状。双面钻形成的孔径,则是两端大,中间小,呈两个相反的漏斗状。铜鼓山遗址出土的那件长方形穿孔石刀,便是单面钻。瓦窑遗址出土的那件半月形单孔石刀,孔外大内小,应该是双面钻。钻孔的材料,可以选择使用比较坚硬锋利的石锥,也可以将坚硬的木棒磨尖后,在需要钻孔的位置放置湿润的细沙,通过手掌连续转动木棒的方式,进行钻孔,最后对孔再实施打磨。总之,由于工具的落后,古人在石刀上钻一个孔,是相当费时费力的。

穿孔石刀使用示意图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均记载夜郎古国“邑聚,耕田”,说明贵州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2004年,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在威宁县中水镇吴家大坪发掘采集到一批水稻标本,经碳14年代测定法进行测算,为距今三千多年,比史料记载贵州种植水稻的历史还早一千多年。同时,这些古人精心储藏、今天已经炭化的水稻实物标本,充分显示贵州先民们不仅大量种植水稻,并且尚未吃完。换句话说,贵州多地发现并出土的穿孔石刀,确实起到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作用,结果就是家中还有余粮。

摘刀示意图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调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同胞在生产劳作时,流行使用一种“摘刀”,主要用于收割糯米的谷穗。而据贵州省博物馆李飞馆长的调查,这种摘刀甚至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都还在继续使用。摘刀的形状与半月形穿孔石刀颇有些相似,即在一块半圆形竹板或木板上,镶嵌铁片,板上有钻孔,拴一绳套,供手指套入固定使用。两者收割方法相同,均是单株式收割,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减少粮食损失,老百姓称为“摘穗”。苗语有古歌唱道:“谷子熟,谷子黄,我们做好刀。竹上安铁片,田里去收割”。据宋兆麟《贵州苗族的农业工具》一文,丰收的季节,苗族男女都要参加“摘穗”。有趣的是,收割效率却明显不同,妇女一天能收割100斤,而男子每天只能收割60斤。这样看来,用摘刀和穿孔石刀收割,技巧显然比力量重要。那在贵州两千多年前以农业为主导的家庭里,不客气地说,妇女不是顶半边天的问题了,而是起码顶大半个天。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