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岩画:绘在石头上的信仰1
00:00 / -
岩画:绘在石头上的信仰2
00:00 / -
岩画:绘在石头上的信仰3
00:00 / -
岩画:绘在石头上的信仰4
00:00 / -本期领读者:李飞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李飞,1976年8月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历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2010-2017),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2017-2020),2020年3月起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少年时,他酷爱文学;青年时,他学习考古;中年时,他成为博物馆的“看门人”,听他讲述漫漫考古路以及博物馆之美……
当目睹大麻哈鱼逆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下自己的后代后黯然辞世,代代如是;当目睹迁徙的鸟飞越万水千山,回到记忆中的故乡,年复一年;你会突然发现,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健忘的动物,他们已全然淡忘自己来自何方,淡忘祖先曾经生活的村落,淡忘漫长岁月里无数重要的细节。
这个时候,一群荷锄徘徊的考古者出现了。他们循着水草丰美的河,寻找祖先定居的地方。在重新缀合的甲骨上,寻找已被遗忘的线索。在绘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解读曾经的爱和信仰。然后,已被风沙掩埋的线索,开始渐渐清晰,人类已然淡忘的童年记忆被重新缀合。李飞,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用坚持的脚步和探寻的眼神,剥开历史的层层面纱……
行走在中国西南的乡野之间,偶尔会邂逅古人绘制在石崖之上的各种红色图案,这些跃动着的精灵,可能引发你无限的遐思:谁人所绘?绘于何时?为何而绘?这些问题曾经长期困扰以之为业的考古学家。
那些绘制在石崖上的红色图案,被称为岩画,广布全球。中国是世界岩画的重要分布区,已在20个以上省区有发现。一般将中国境内的岩画按照分布区域及风格的不同而划分为北方、西南和东南三个系统。北方系岩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以凿刻的写实动物为主;东南系岩画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以凿刻的抽象图案为主,内容多反映先民的出海活动;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贵州一带的岩画,以红色涂绘的人物图案为主,构成中国岩画的西南系统。在上述西南地区目前已发现岩画地点近200处,其中贵州约40处。
岩画作为美术之一种,通过仪式与神话发生关联。反之,我们应可用流传于岩画附近的神话传说来对岩画的内容作出解读。
西南系统内许多岩画呈现一致的风格,对画址的选择也充分考虑了免受风雨侵蚀以利岩画的长期保存,表明其非孩童或癫人随意涂鸦的结果,而是为某种特殊目的由专人绘制的,画师之间在技艺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
贵州岩画的主要年代应在宋明时期,马是贵州岩画的主体图案,可能与宋代广西马市的设立促进了周边地区养马业的兴盛这一历史背景存有一定关联。与贵州岩画类似的图案在明代前后的洞棺葬棺木中仍有不少发现,也可说明贵州岩画的年代下限可至明代前后。
通过岩画、仪式与神话的桥联,我们尝试着用“古老历史心性与记忆遗存”的当地神话传说对西南系岩画进行解读,对“为何而绘”作出初步解答,事实证明是可行的并可能渐渐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流传于广西地区的创世神话认为壮族先民的创世神是一位叫姆六甲的女子,她生自花蕊,受风而孕,腋下产子。所生之子不分性别,姆六甲遂从山上采来野果,抛向人群,抢得辣椒的遂成男子,得杨桃的成女子。姆六甲后来神格下降,被其子(或说其夫)布洛陀取代,成为住在花山之上,专司生育的女神。她在花山之上种植百花,并将花朵送往人间,得白花的人家生男子,得红花的生女孩。
并非巧合的是,左江流域约80处岩画地点中部分图案密集的地点即被称为“花山”,过去认为可能系“画山”之讹,显系臆测。非但如此,左江岩画上的许多内容可以与上述神话相对应。如一张开双臂,上挂满小人的以往释作“人祭”的图案,正反映了创世女神腋下产子的情景。人物手中所持之物,其中一种类似匕首的器物,过去认为是“青铜短剑”,结合创世神话,其应为“辣椒”或状似辣椒的器物;一种圆形中央带芒的图案,以往认为代表“铜鼓”,结合创世神话,其可能为“杨桃”。另岩画中常见的腰中佩环首刀的巨型人物,可能即系神话中的另一创世神“布洛陀”。一言以蔽之,岩画上反映的是其创世始祖的各种活动。对此,宋人仍记忆犹新,称对左江岸上的图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因为石崖上绘制的确系其祖先。
无论是创世始祖还是“大王”,其指向均为祖先。与之相关的仪式较为普遍,苗族“跳洞”与“跳花”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画崖之习亦是其中之一。人们相信,通过一系列仪式,可以禳灾祈福,向祖先求得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仪式的过程,可能像彝族“撮泰吉”、苗族“跳洞”是舞蹈性的,曲终而人散;亦可能是图画性的,永远定格于石崖之上,成为一场我们今天仍可亲临其境的仪式。
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曾说:“对许多人来说,考古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获得发现时的兴奋,在荒僻的乡野发现新东西的确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愉悦,但这仅仅是开始,这并非考古学这项事业最重要或最有趣的部分,真正的兴奋点来自从杂乱无章的材料中寻求意义并进行解释。”
这大概就是探索的乐趣,考古学家们为之寝食难安,像找到了一把开启秘密宝藏的钥匙。
本期《领读者》,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漫漫考古路”为你讲述——岩画:绘在石头上的信仰(上)。
本文部分图文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梅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