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批工业小巨人,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助力实体经济,壮大制造产业。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专精特新》专栏。眼下,全省秋粮收购已经进入尾声。近年来,贵州米业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助力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近位于湄潭县的贵州茅贡米业的生产车间,机器声轰轰作响,稻谷经过脱壳、筛选、碾白、抛光等十多道工序,变成一粒粒饱满的大米。
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刘禄华介绍,单条的生产线,大约每日加工量都是300吨左右,两条线大约就是600吨,公司员工每天操作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达到国家5S标准。
作为贵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贵州茅贡米业是一家集种、产、销一体化的粮油加工企业。近年来,企业深耕“米”文章,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技术+基地”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在全省多地建立水稻基地超过5万亩,实现种管收全流程统一管理。
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祥洪介绍,独特的地理跟气候环境,开发出一些适合贵州这边种植的一些优质稻,特别是公司跟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一起开发的大粒香品种,在全国获得了很多奖项,获得了贵州省农产品五十强的这个品牌,目前公司的茅贡米品牌价值是将近2个亿。
今年,企业为了提升产品品质和产品附加值,开展了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稻田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大米加工降碎技术等10多项研究。
涂祥洪说,企业在创新方面,首先是源头抓起,就是优质稻种植,加工方面主要通过技改或者技术工艺上的一些创新,目前他们企业每年投入这方面的资金都在500万到700万元之间,一共取得了两个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惠企政策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2013年以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持续从各方面关注企业发展,当地政府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惠企政策,助力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向“专精特新”发展。
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华说,贵州省工信厅在他们企业技能扩能品牌培育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项目资金支持的方式累积资金近500万元,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企业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黎平县的侗乡米业也通过开拓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走进公司生产车间,米香扑鼻,工人们正忙着把刚刚生产出来的优质大米进行打包出货。得益于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大米生产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
贵州省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徐绍忠说,自动化生产线避免了人工大面接触和防止灰尘进入 ,提高质量和达到标准。
同时,企业还在产品保护、研发、包装、销售等环节上精耕细作,目前已拥有一条日产120吨精制大米的生产线,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基地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广引导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5万余亩,拥有专利30件,切实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石承义说,以前老百姓种植的香禾糯 ,卖的大米只卖3元到5元左右,通过对产品研发保护,他们把这个产品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后,价值翻了几番 ,通过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开拓以后,对老百姓种粮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该公司逐步演变成一家集水稻基地种植、订单收购、加工配送、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去年被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州县三级工信部门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助力侗乡米业在产品研发、培育创新等方面解决“卡脖子”难题,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同比增长20%。
石承义说,贵州省工信厅“专精特新”专班给予他们企业提供了很大帮助,一是给于企业奖补资金60万元,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和登云、用云,提高了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意识和积极性;二是为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给予贷款支持;三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提升竞争能力,使他们产品上了一个档次 ,节约了加工成本,让他们更有信心把企业产品进一步研发好,提高市场份额,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回来享受政策红利。
遵义台 湄潭融媒 李晨晨 云威威
黔东南融媒 黎平融媒 王启寰 姚强 吴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