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南笼知府张凤枝,“万山深处一官贫”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72597272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黔西南清代称兴义府,前身南笼府,再前南笼厅,于康熙六年(1667)十月,合“安笼(安龙)”和“安南(晴隆)”二所之名,各取一字而来。黔西南区划范围主要定型于雍正五年(1727),时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以红水江(今南盘江)分界,江北岸属广西泗城府的土地,划归贵州成立永丰州,南笼厅地盘扩大,升格南笼府。“改厅为府”后,南笼府城为今安龙县,下辖普安州、永丰州、安南县、普安县,基本就是今天黔西南的雏形。之后历任官员,为避免地域纠纷,根据需要,对地界时有调整。譬如永丰州,最初设治所于长坝,今望谟县城附近的平绕,雍正七年(1729)才移治所到珉球筑城,即今贞丰县城关镇珉谷。今安龙县龙山镇四门洞村与贞丰县挽澜乡大坪村交界处龙头大山保护区山顶,有一通界址碑,就是这种不断调整的实物证据。

安龙县龙山镇四门洞村龙头大山保护区山顶

石碑圆首,额题“界址”两字。碑高104.5厘米,宽64.5厘米,整碑风化严重,文字模糊,落款时间相对比较清晰,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十二日”。立碑界定双方官员均为副厅级知州,为“普安州正堂王(云嘉)”和“永丰州正堂李(克荣)”,目的是“勒石定界,以防互争”。主持勘界的是南笼知府张凤枝,碑文能辨识的部分为:“奉本府宪正堂张委”。为保障公开、公平、公正,彼此满意,碑文又云:“临争所众同踏勘”,意思是周边有争议的村寨都派人一起勘查商定。其实直到今天,四门洞村仍然是安龙与贞丰的交界地,距离兴仁屯脚镇的龙头大山保护区也非常之近。

安龙四门洞界址碑

南笼知府张凤枝,号棫齐,祖籍江南。据翟显长老师发表在《毕节晚报》上的《翰墨河畔翰墨香》一文,明朝建立,朱元璋调北填南时期,张氏先祖迁徙至毕节七星关长春堡戍边屯田。长春堡张家可谓贵州排名前列的书香世家,其祖张鹏九、其父张晋元皆为举人,张凤枝与其弟张本枝皆为进士,有“兄弟翰林”之美誉。

贵西兵备道、南笼知府张凤枝像 来源:张氏家谱

关于张凤枝担任南笼知府的时间,按张锳的《兴义府志》记载,时间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次年便离任。而根据安龙四门洞界址碑,张凤枝至少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就履职南笼知府。而据张凤枝至交好友洪亮吉(经学家、文学家、诗人)在诗集《黔中持节集》中,选录的一首七言律诗《即柬张太守凤枝(癸丑)》,云:“经旬谁说使车间,忧旱心情未解颜。乍觉清凉思拥被,忽惊雷雨欲移山。沿堤松柏争飞瀑,合队乌鸦猛叩关。却趁电光升阁望,已闻欢喜到苗蛮。”诗注曰:“南笼苦旱,余抵郡二日,即得骤雨。然麦苗未畅发也,十三夜,甫就枕,即闻雷声自南来,雨急如注,彻晓不止,喜而有作。”即时任贵州学政的洪亮吉,来安龙大佛山麓的文昌祠考棚巡考(当时还没有兴义府试院)。时府城已经久旱无雨。哪知洪亮吉才抵达两天,就暴雨如注,故有感而作。这首诗作于癸丑年,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此可见,关于张凤枝就任南笼知府时间,碑文更为准确。

另外,二人还有频频互动。洪亮吉初到安龙,张凤枝写《红豆词二阕》相赠,而洪亮吉还以七言律诗《答张太守凤枝见赠之作》,云:“领郡天南复几春,退衙仍是苦唫身。苗蛮绕郭风偏悍,孔李通家谊最亲。千树影中圆月上,万山深处一官贫。闲情谱到双红豆,莫哂吴侬白发新。”答诗给了张凤枝高度评价,形容其为“万山深处一官贫”,就是清官。洪亮吉回到贵阳后,写有一首《郑州倅锟,自永丰寄近作百篇,乞为点定,因率成长句,题后并寄张太守凤枝》,大意是永丰州(贞丰)知州的副官郑锟,写了百篇诗作,请洪亮吉指正,洪亮吉则把评鉴意见并附诗邮寄张凤枝,云:“我从黔灵山,望子万峰底。知君升党岭,梦远亦千里”。贵阳“黔灵”,南笼“万峰”,这可能是今天兴义万峰林最早的历史依据。诗中最后写道:“倦来复忆南荒守,索米还家得之否。书成烛跋赘一言,蛮府参军我诗友”,意思是洪亮吉听说张凤枝东拼西凑了“百金(一百两白银)”,欲请假回家为双亲贺寿,但“闻尚未得”,就是没有获批准。

乾隆癸丑年(1793)末,张凤枝便真的“知君升党岭”,官升副部级,兼任贵西兵备道,掌管贵州西部各地要塞军备。除夕前一天,洪亮吉邀约贵西兵备道张凤枝、贵州粮储道孙文焕、县官陈熙藩、贵筑知县王湛恩等人,到家中宴饮,作《小除日消寒祭诗即席六十韵》,因是官员间的私人雅聚,诗中便有“穷冬居省会,衣敝鞍不整。居然七千里,聚此数萍梗。岂无还乡梦,隔越万重岭。苍苍四边山,城郭若居井”等戏谑感叹之语。乾隆甲寅年(1794)初,按洪亮吉诗文,张凤枝还发生了一场“婚变”。张凤枝有一个侍姬冉氏,“姬母无赖,妄搆讼端”,并劝其改嫁,冉氏“剪发自誓,乃止”。众人“感其义”,劝张凤枝“复迎”,冉氏则作“珠还图”,以示忠贞不渝。洪亮吉听闻此事,作七言绝句《题张太守凤枝珠还图》组诗六首,有“轻车油碧许迎回,纨扇亲拈出镜台”,“他时九曲梁溪上,合与修成燕子楼”等诗句,亦以美化张凤枝。

嘉庆二年(1797),南笼爆发王囊仙起义。据《清史稿》记载,张凤枝“辗转逗遛,有心规避军差”,云贵总督勒保据实奏报,南笼知府张凤枝,正值该处“狆苗滋事”之时,理应星驰赴任。但其“竟敢迟回不前”,“复在该郡所属之安南(今晴隆)地方,居往两月,畏缩不进。”同时奏请,“将张凤枝革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嘉庆三年(1798),洪亮吉作四言诗《欲留不留歌赠张太守凤枝(戊午)》,云:“欲留不留,厂桥西头。欲坐不坐,横街斜左。拦门一人,龙钟可怜。千里万里,将戍极边。念为置酒,劝之加餐。酒沾衣裳,泪落食柈。高高三天,下者九地。一身居中,生死不易。白骨不朽,行当长征。冤心不剖,谁能暂生。风吹车帷,高至屋脊。三更出门,聊与诀别。”以此诗为张凤枝发配新疆送行。

值得注意的是,嘉庆四年(1799),从贵州学政重返翰林院的洪亮吉,因在朝中仗义执言,极论时弊,被嘉庆皇帝下旨“免死戍伊犁”,与张凤枝作伴去了。老友即将在边疆相见,故洪亮吉又作五言律诗《过锡山访张太守凤枝》,收录于《更生斋诗续集卷一》。诗名中的“锡山”,并不是指边关具体的哪座山,而是来源南宋多次被贬的名臣李光诗作《送禹功还锡山》,主要表达贬谪官员与友人、故乡的情感。时值张凤枝因发配伊犁,其妾冉氏不能随往,便“寄居姻家,为人所挑”,不到三十岁便“衔恨缢死”,故洪亮吉诗中云:“南荒穷太守,何日返西荒。万里才归骨,三旬屡断肠。疲踪滞扬越,变调激伊凉。搜箧衣裘尽,空馀古锦囊”,大概是希望能对张凤枝有所宽慰。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