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红色之城绿映红

农民日报
1694484780
积分商场
今天(9月12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红色之城绿映红——贵州遵义市创建“五强组织”推进乡村振兴》

巍巍娄山关,从头一越。悠悠赤水河,得意之笔。

88年前,红军长征经过贵州遵义,在此转战95天,留下了遵义会议会址等586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基因成为遵义党员干部群众的鲜明特质。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在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组,一首村民自编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唱出了村民生产生活的美好变迁,也抒发了村民对党的赤诚之心。

近年来,遵义市紧扣农村基层党建提质增效,系统开展组织功能强、人才队伍强、集体经济强、治理能力强、要素保障强的“五强组织”创建,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现了组织强根子、能人进村子、致富有路子、治理有法子、村庄变样子。

“创建‘五强组织’,就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铆足干劲,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李睿说。

近日,记者走进广袤的黔北乡村,幽幽青山,迢迢碧水,在苍翠繁茂的茶园、白墙黛瓦的农舍间,探访红城遵义抓党建推进乡村振兴、形塑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既要有形,更要有效

——坚持大抓支部不放松,紧紧围绕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走进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处处可见红色元素:迎风飘扬的国旗、醒目的党徽、“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标识……这一抹抹“红”,在白墙黛瓦、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

沙滩村的变化是遵义市抓基层提质量的一个缩影。遵义市突出应建尽建、建则有效,聚焦基础组织和基本单元,统筹健全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轴心、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各类组织为支撑的村级组织架构,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在农村基层横到边、纵到底,不断向村民小组、产业链条、群众身边延伸。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证。我们提出创建‘五强组织’,就是要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探索在乡村振兴上破难题、开新局的有效路径。”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永琳说。

组织体系有了支撑,还需要强化政治引领,激发每名党员的力量,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钟赤兵强忍着伤口的剧痛,拄着拐杖,独腿走完了长征,他也因此被称为‘独腿将军’。”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娄山关,经常可以看到游客们在聚精会神聆听“小小红色讲解员”李紫琰的讲解。

“天险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红军长征两战娄山关,从这里走向胜利。”汇川区芝麻镇大坪村党支部近日组织全村28名在家党员到娄山关开展主题党日,缅怀革命先辈。

“传承和弘扬老红军的革命精神,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我们要让这样的红色之光照耀乡村振兴路。”大坪村党支部书记黄光领说。

遵义抓住“前沿作战部”“一线战斗队”这个关键,将乡镇、行政村党组织作为“五强组织”创建主体,系统推进“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网格(村民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建设,完善组级党支部2378个、党小组7125个,设置党员村民组23241个,真正把党的基层组织触角延伸到了农家庭院、田间地头。

既抓数量,又提质量

——发挥组织优势,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内部挖潜与外部拓源并举,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在乡村扎根

“小周是我们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外面学了经验,回来当党支部书记,是我们村的福气!”仁怀市九仓镇仁和村彭家田村民小组组长张定喜提到周泳总是竖起大拇指。

2021年初,得知遵义市实施“双培养”工程后,周泳辞掉仁怀市一家酒企中层职务回到仁和村。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干劲和闯劲,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点赞,在当年村“两委”换届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吸纳各类人才,特别是需要一大批政策明白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

2020年2月,遵义市出台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乡村振兴后备力量培养工程的“双培养”工程,建立市级主导、县级主抓、乡镇主管的责任体系和三级联审选人、联帮出招、联训提质的培养体系,从35岁左右村干部中选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089名,从中职学校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育村级后备力量12356名,系统培养了一支“思想有高度、带富有路子、治理有方法、群众有口碑、发展有潜力”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目前,已有130名领军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2086名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

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返乡党员周亚,从广东回乡成为一名后备力量后,带动30余户农户创办养花庄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手把手教大家种植西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每亩超万元的收益,解决近120名村民务工,带动115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

为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红花岗区推行一次建库、三级联动、动态调整、滚动培养模式,健全选拔、培育、考核、管理“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推动“双培养”工程提质增效。

“实施‘双培养’工程,就是要强化组织引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乡村、建设乡村,通过抓源头选拔、过程培育、平台使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矩阵。”遵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先易表示。

希望的田野呼唤更多“新农人”,在“双培养”工程牵引下,一大批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农创客”“兵支书”等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成为黔北大地上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既稳粮仓,还鼓腰包

——把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短板的突破口,强化制度创新,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集体经济是基础。

“直播间的朋友们,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制作的元宝枫籽油,更安全、更健康……”在遵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的抖音直播间里,短短半小时就已成交100余单,销售额3万余元。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学不透、思路打不开、道路选不准、规模上不来、产品卖不好等难题,汇川区围绕学习培训、生产经营、产销对接、科技研发等环节,打造实体运营企业——遵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承接各类培训班20批次,培训5200余人次,自主以及联合开发产品30余种,线上销售村级集体经济产品120余种,销售额达1.8亿余元,累计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带动就业1.6万人次。

位于汇川区娄山关古镇的一家农家乐餐馆内,别具一格的菜名,吸引了食客的眼球。“天机不可泄露”是一道天麻粉蒸鸡蛋,“天天甜蜜”则是一味蜜汁天麻片。作为餐馆主要食材的天麻就产自几公里外的板桥镇柏杨村。

柏杨村地处大娄山东部,林多地少,阔叶林密布、土壤松散透气,恰巧适宜种植不喜日照的天麻。村“两委”通过多方论证,在2017年小规模试种天麻,发现天麻素含量约为国家药典标准的4倍,具有极高的药用和商用价值,这更加坚定了村“两委”带领群众种植天麻的决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不到1万平方米,如今已扩大到5万平方米,直接带动全村32户村民参与种植,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

在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三新组,一场别开生面的分红会正在进行。“龚德宇1190斤,分红595元……”听着三新组组长龚德琴响亮的宣读声,领到合作社分红的村民一个个乐开了花。

临江村三新组通过“组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引企入村、资源变资产,引民入社、农民变股东,引贤返乡、洼地变高地,引货出山、产品变商品的“四引四变”为路径,成立了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内78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发展种植有机水稻600余亩,联结了90%的组内群众,年产值达500余万元,2022年收益分红金额达10余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遵义市先后制定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效益评价、收益分配等激励机制,建立经营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制约机制,并将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统一谋划,以县为单位编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2022年,遵义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7.22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41.78万元、纯收益14.97万元。

空间越大,路子愈宽,产业更强。遵义市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助推器”,持之以恒做大做强茶叶、辣椒、蔬菜、中药材、高粱、生态畜禽渔业、竹子、花椒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不仅稳住了“粮袋子”,也鼓起了“钱袋子”。

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推动乡村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以前搬家酒、满月酒到处都是,多是大操大办、重金随礼,辛辛苦苦一年攒下来的钱都用来吃酒席了。”湄潭县抄乐镇村民王光西说起从前直摇头。

2021年,抄乐镇落花屯社区整合“两委”成员、“寨管家”、婚庆司仪、丧葬祭祀、酒席总管等人员组建“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党员、村民代表、退休干部、乡贤寨老、困难户等意见后,率先在湄潭县总结形成了通俗易懂的“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等村规民约,深受群众欢迎。

“刚开始有些村民还不理解,通过理事会执行协助小组现场劝导,特别是用正面典型故事去宣传引导,效果非常好。”落花屯社区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吴孝强说。

做好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工作,靠的是“软实力”,抓的是“细功夫”,需要坚持常态、突出实效,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乡风文明带来的好。

“党员就要带好头,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治理、文明乡风创建,做得好就加分,分高的有机会被评为‘五星党员’。”望着“笑脸墙”上的一串红“5”分,新蒲新区虾子镇三台村无职党员刘先模喜上眉梢。

村里62名党员像他一样积极参与基层治理,通过定期召开村民组评议会,每名党员都获得了“5分”的正向积分。

去年以来,新蒲新区实施正向加分、负面扣分的“双清单+双积分”管理模式,即以“党员担当清单”推行积分管理党员工作,以“村规民约清单”推行积分管理群众工作,定期公布“红黑榜”,激励党员、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遵义市推行“党建+村管事”、选派“强组兴村”工作队、“寨管家”等乡村微治理模式,以自然村寨、村民小组等为基本单元,科学设置治理网格15941个,将4.8万余名镇村干部、农村党员、护林员、“管事员”等编入农村网格治理队伍,把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矛盾纠纷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纳入治理范围,形成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乡村治理格局。

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也是文明乡风的“受益者”,矛盾纠纷越来越少了,邻里更和谐了。

既有想头,也有盼头

——持续加大基层保障力度,激励乡村干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在乡村振兴一线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

“以前去村里办事,办公条件比较差,不方便,现在好多了,不仅亮堂,还能停车,很方便。”谈到曾经去村里办事的感受时,凤冈县琊川镇大兴村的村民李忠容深有感触。

凤冈县灵活运用“财政拨一点、党费补一点、村里筹一点”的办法,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盘活利用闲置的农房、学校、厂房等,以有一面国旗、有一个广场、有相应制度、有一套标识、有系列功能室“五有”示范标准,把有场地办事有效延伸到村民组。

按照“五有”示范标准,凤冈县已建成室内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功能室3间以上的示范组级党支部45个,规范悬挂组级党支部和议事会函牌,实现了组级党支部工作有场地、服务有依托,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群众。

遵义市各地还纷纷拿出“硬杠杠”,完成村干部岗位等级序列改革,村干部待遇报酬“345”政策全面落地,“一肩挑”月均报酬达4823元,村正职为4413元,其他村干部为3903元,让乡村振兴一线干部更加安心安身安业。

红花岗区形成“基本报酬+任期补贴+绩效报酬+养老保险+集体经济创收奖励”薪酬结构,推行差异化管理,重点向偏远乡镇、条件艰苦地方的村干部予以倾斜。

新蒲新区将村干部岗位划分为村正、副职和工作人员3类,设置18个等级,细化加分项和负面清单,通过“晋升+降级”的方式,实现了严管和厚爱相结合。

习水县建立村干部绩效报酬与集体经济发展互助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兼任村级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建立绩效激励机制,推进村干部报酬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双增长”。

……

今朝千年梦,劲吹“和美”风。如今,随着遵义市“五强组织”创建落地见效、走深向实,回眸凝视,倚山远眺,一幅业兴村强、人和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黔北乡村似春风拂柳渐次铺展开来,山水如诗,田园如歌,和美如斯。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李佳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