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全文如下:
17个主题论坛,3200余名参会嘉宾。一场国际性的生态文明盛宴,引来中外政商领袖和行业大咖争鸣论道。
7月8日至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与会嘉宾共商绿色低碳发展之策,共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2009年举办以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始终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与实践探索,被与会嘉宾誉为“中国同世界各国推进生态文明领域交流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经验”引来嘉宾频频点赞
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国际交流合作”四大主题,本届论坛设置了十七个主题论坛,举办了“绿色创新产品展”,并发布系列研究成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促进自身绿色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李惠来的发言引发广泛共鸣。
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会场内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绿色发展经验备受关注、广受赞誉。
对于中国不断用行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视频致辞中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如果更多的国家能够学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在绿色发展方面,尼泊尔可以从中国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尼泊尔众议院副议长英迪拉·拉纳说,“我们需要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资源,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我们要更好地应对城市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贵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的蓝图。”
“贵州缩影”背后的科技新力量
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5%、“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30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被列入国家推广清单……2011年以来,贵州深耕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接续奏响生态乐章。从“试验区”到“先行区”,从“走新路”到“出新绩”,如今,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我们今天所在的贵州,正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中联部副部长钱洪山频频点赞。在他看来,贵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分享借鉴。
“贵州缩影”背后,科技新力量不容忽视。作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和危害最重的省份,20多年来,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团队持续攻克技术难题,探索9种石漠化治理工程模式与衍生产业技术体系。贵州是全国磷矿主产区之一,在科技新力量的加持下,2022年贵州磷石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高达96.43%,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贵州的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和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贵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项长权表示,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生态治理科技供给,通过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等举措,引导科技新力量聚焦生态治理重点领域,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科技支撑力。
应对气候变化,凝聚“贵阳共识”
“人类与自然共存共生、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以不危害环境为前提,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赤道几内亚共和国副总统曼格说,气候变化是生态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显现,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改变并威胁着大部分人的生活状况。
中国气象局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
围绕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和专题发言等方式,贡献真知灼见。
“极端天气频度和强度的增加,是全球暖化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极端的天气事件,导致大规模地质灾害或者地表灾害的频繁发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表示,要进一步研究极端气候的成因和机理,充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同时要研究新技术、出台新标准,通过一系列政策或社会治理措施,为节能减碳、气候变化的调控作出贡献。
“我们要更加深刻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作为论坛成果之一,《2023贵阳共识》发出的呼吁催人警醒,与会各方在思想之基、理论之道、发展之策、行动之路四方面达成了高度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