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9月28日),随着主跨1420米、桥面距谷底625米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贵州再次刷新了世界桥梁纪录。
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大桥,不仅标志着人类工程技术的又一突破,更让贵州包揽了全球高桥排行榜前三名。而放眼世界前100座高桥,近半数都坐落于此。在贵州,可以找到多种桥型的“世界第一”。
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西部省份,为何要建造如此多的桥?还都是世界级的桥梁?这些跨越天堑的钢铁巨龙,究竟为贵州和中国带来了什么?
山与桥的博弈:为何非要“世界第一”?
贵州,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125.8万座山头遍布境内,山地丘陵占比超过90%。“地无三尺平”的地理格局,既塑造了壮美山河,也带来了千年困局。从南宋嘉定年间的普济桥算起,贵州人与山川的博弈已持续八百余年。
在这里建桥,绝非易事。面对复杂地质、生态保护、设备进场等世界性难题,贵州桥梁建设者创新工艺、突破极限。他们坦言,追求的不是“世界第一”的虚名,而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稍不留意就修成了世界级大桥”。
桥的价值:从“通行”到“通途”的质变
桥梁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通行。
它让贵州“平”了。3万座桥梁串联起全省21万公里公路,让近20万个村寨、170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曾经被群山封锁的村落,如今已融入现代交通网络。
它让发展“连”起来,让贵州脱贫了。桥梁跨越的不仅是峡谷,更是发展的断裂带。贵州如今已成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县县通高速”已成现实,“市市通高铁”预计2025年实现;与每个相邻省份形成至少3条省际通道;“十”字型高铁枢纽深度融入全国网络。这座曾经的“内陆腹地”,正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
超级工程背后的中国答案
桥下江河奔腾,桥上川流不息。这些超级工程用事实回应了所有质疑:在贵州,桥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希望工程。
贵州的故事,是中国最“不平”的省份如何通过基础设施革命实现命运逆转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当发展意志与工程智慧相遇,天堑可化通途,隔绝可变联通。
站在群山之巅,看钢铁虹桥飞架千谷,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能够改写地理限制的国家,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一个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的民族,还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
这,就是超级大桥给出的中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