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梨原是贵州山间生长的一种野果,因富含维生素C被誉为“维C之王”。在实现野生刺梨人工驯化栽培的基础上,贵州刺梨凭借“C味”出道,不断从农产品向优质工业品、健康消费品升级,成长为百亿级的重点产业。在为一座座石漠荒山披上绿装的同时,逐步展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C位”担当。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走进六盘水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刺梨产业园,6千多亩的刺梨林间点缀着一颗颗带刺的小果实。远望丰收在即的刺梨林,贵州黑赐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福远即兴哼唱起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正是看中这朵刺梨花,舒福远选择到贾西村投资兴业,2024年成立的公司主要从事刺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里有一个连片的刺梨基地,这种规模效应是我比较看中的,把这个小果子变成‘金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除了引来投资者,贾西村依托刺梨产业,还打造了“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的乡村旅游业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避暑观光。山东游客李秀珍就是其中之一。“来了有一个星期了,山美水美空气好,气候也凉快,还买了刺梨糕。”
然而,在2013年以前,这个石漠化面积达到20%以上的小山村还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贾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涛说,贾西村平均海拔1860米,25度以上坡耕地占了一半。“过去,山坡上看到就是石旮旯,下雨的时候,水土流失严重。”
脆弱的生态、贫瘠的土地,传统作物广种薄收,让贾西村一度难以挣脱贫困的束缚,直到一个人的返乡为当地发展带来了转机。2013年,在外闯荡三十多年的“煤老板”聂德友带着5000多万资金和乡愁回到了贾西村,这次创业他选择了山间无人问津的野果——刺梨。
“去日本,去韩国,人家要刺梨。我问你们要来干什么?他们说这个可好了,维C含量是很高的,做药材、做高端保健品,当时我就拿个小本本记起,我想等我回国以后,选定这个产业来做,带着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当时已年过半百的聂德友干劲十足,成立合作社,到科研院所寻找适合家乡种植的刺梨品种,并自费购苗分给村民栽种,当年就种下了3000亩的刺梨。然而,次年春耕来临时,大部分刺梨苗被村民拔掉,黎小宇就是村民之一。“当时这东西在我们这里的山上到处都有,你说它能够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不信,就全部把它拔掉了。”
刚起步就遭遇挫折并没有让聂德友退缩,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聂德友和村干部带着村民到其他刺梨发展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并反复给村民们算经济账。贾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涛说:“当时承诺收购刺梨是一块五一斤,老百姓初步认可。”
2015年,贾西村735户2430人入股了合作社,刺梨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刺梨3万多亩,产业覆盖8个村。之后,当地还建起了加工厂,村民们种的刺梨就地加工。
石漠荒山披上绿装,贾西村村民的收入也从2016年的5000多元增长到2024年的1万5千多元。依托“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带建设,贾西村正在打造涵盖“种、产、研、销”的刺梨产业链。贵州天润山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德友说:“产+销一条龙,附加值就提高了,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刺梨花在贾西村花开正红之时,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达到了152万亩,鲜果产量39万吨。这颗浑身带刺、口感酸涩的果子依靠精深加工源源不断地从山间走向舌尖。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14条加工生产线、13大加工标准,让刺梨实现从农产品到工业品的转变。公司生产总监陈先金说,刺梨在24小时内经过23道生产工艺被“吃干榨尽”。
“我们刺梨果运输到工厂24小时以内压榨,再从原汁端去开发更多的产品,比如现在畅销的气泡水以及原浆类产品。在刺梨榨汁完以后,果渣就用到饲料里面去。一个果从采摘到最后,百分之百的运用到我们的系列产品,也拓宽了我们产品的矩阵。”
自2018年3月成立至今,贵州初好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营业收入的4%以上,不断在种植培育、精深加工、天然营养成分提取等领域持续深耕,生产康养、果汁果味饮料、休闲零食、功能饮料、含酒精饮料等五大系列20多款产品。陈先金介绍,去年9月,公司在老挝首都万象设立初好刺梨(老挝)展示店,让贵州刺梨首次入驻海外。
“今年预估的鲜果量在1万吨左右,产值大概超过2.5个亿。”
包括初好在内,“中国野生刺梨之乡”六盘水拥有刺梨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原汁2 5万吨,衍生产品50万吨。六盘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奎说:“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六盘水市刺梨产业提质增效五年行动方案(2025年—2029年)》,计划每年开展刺梨产业提质增效1万亩,力争刺梨鲜果年产量年均增长3%,刺梨产品销售产值年均增长3%。”
作为全国唯一将刺梨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省份,贵州已形成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四个重点产业带,培育壮大一批刺梨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种植面积、加工产能、产品种类占全国比重90%以上,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超21万人,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今年6月,贵州刺梨汁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而在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的刺梨科技小院,贵州大学教授、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鲁敏正和团队一起进行着无刺刺梨的培育。“无刺刺梨农户去采摘的时候不会伤到手,运输的时候不会互相形成伤害,就可以增加它的储藏期,减少损耗。目前四倍体的无刺刺梨平均大小可以赶上主栽品种‘贵农5号’。下一步育苗之后,明年春天就可以种了。其实我最想把它做到既无刺又无籽,以科技赋能贵州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盘水融媒陈开泰 徐文广 盘州融媒邹兴乐 肖润贤 万文贤 七星关融媒张永飞 杨娟
美编:唐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