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卡拉西施”遇见“竹编姑娘” 元宇宙里的竹编梦

动静原创
1678523460
积分商场

“竹编姑娘”杨昌芹和“卡拉西施”王秋,都是家乡的非遗传承人。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90后的她创业十年,带领乡亲们把“手上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丹寨县卡拉村的王秋是鸟笼制作非遗传承人,这位“卡拉西施”有着十多年的编织经验,不仅成为当地鸟笼制作的形象代言人,也带领着当地百姓把竹编文化发展成产业。

这两位心灵手巧的姑娘,一位在北京,一位在贵阳。贵州广播电视台通过5G+AI+全息投影技术,让她们在元宇宙演播室相聚,聊聊如何让非遗“潮起来”、“活起来”。

元宇宙开启,王秋先提起了杨昌芹带到两会去的百宝箱,其中比A4纸还薄的竹编画,让同是竹编手艺人的她赞叹不已。“你在第一线有没有听到对咱们利好的消息?”王秋迫不及待地问到。

杨昌芹告诉王秋,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了小微企业减税降费的问题,以及政府收入的70%将用于民生方面。特别让她兴奋的是报告中专门说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王秋激动地向杨昌芹展示起了今天她专程带来的鸟笼。由于现在养鸟的人在逐渐地减少,所以产品也在转化,这个小鸟笼就是一个精美的摆件。她也向杨昌芹分享了自己的好消息,最近她们接到了几千个鸟笼的订单,现在村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货。

“但现在我们有个困惑,就是我们的鸟笼品类不是很丰富,实用性不是很强。”怎么把非遗“潮”起来?王秋请教了经验更丰富的杨昌芹。

杨昌芹的公司,目前已开发出竹提包、茶杯、花篮、字画等上千种竹编产品,注册了30余个商标,申请了30余项专利,公司年产值上了千元。她告诉王秋,要把手艺和技艺跟设计相融合,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才能有市场。听杨昌芹例举的各种产品,王秋也迸发了灵感。“我们也正在跟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开发,做成鸟笼耳钉、鸟笼耳坠、鸟笼餐具。”

杨昌芹认为,非遗要想传承发展得更好,除了品牌化、产业化、规范化,还要创新化,要结合知识产权,围绕竹编来做发明专利,用非遗的产品去引领市场,用市场来养活文化。

随后,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到了网络直播。

王秋说,她们也一直在尝试在直播,但小店还没有开起来,更多的作用是宣传。

而杨昌芹的线上销售已初见成效:开设了网店,有抖音、快手以及公众号多个平台,去年2200多万的销售额中有一半都是通过线上销售。她向王秋分享了经验:“我们专业的直播还是要有几款爆款的产品,甚至可以把咱们生产的过程,直接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展示出来。”

两个姑娘的竹编梦,都是编织出让家乡致富的文化产业。这次元宇宙中的相遇,让她们留下了联系方式,约定一起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传承好、发扬好非遗,让非遗真正地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演播室支持:胡晓丹 肖后勇 高凌宇 张维 丰盼 施剑峰 任小奎 彭瑾

丹寨融媒体中心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石璐 韩杨 张鼎珩 朱彬 余苏阳 余跃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余跃

编排

飞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