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节目创作中心制作的三集文献纪录片《筑梦百年》,在“七一”之前强势推出。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大片,它追溯了百年来黔中大地的沧桑巨变。观看这部纪录片,发现编导在创作理念和制作倾向上,实现了主流媒体一以贯之的以歌颂政绩为主的叙事风格,向以溯源历史、观照当下的纪实探索路径的转变。这个创作理念倾向的实践,更增加了这部纪录片历史的厚重性,丰富了现实的本质感。
百里之行,行九十方半程;百年之绘,观后精彩纷呈。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广大党员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贵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经历了“黄金十年”的淬炼,新时代的黔中大地脱贫攻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速平原”的巨变改变了贵州交通万山闭塞的形象;勇抢先机发展大数据产业,使贵州数字经济走到了中国的最前沿;连续的快速发展,使贵州的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提升;贵州的开放格局,取得了新时代重塑;人民生活幸福、民族团结和谐,贵州各族人民正昂首阔步行进在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大路上。这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如纪录片中总结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贵州百年以来的沧桑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第一集《百年追梦》中,镜头聚焦到了荔波县,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党员邓恩铭的出生地,一棵大榕树见证了16岁的水族少年邓恩铭,从这里出发到山东求学的瞬间。送别的同学问他几时回来,他以诗作答:南雁北飞,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头颅热血,不朽永垂。谁能告诉我们,在觉醒年代,一个水族少年竟然是这样的壮怀激烈,宏志大愿。这个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是贵州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纪录片还记录了林青烈士的光荣经历:1935年一月,一直在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的林青来到遵义,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向党中央作了汇报。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担任了首任书记。按照上级指示精神,贵州省工委把红军急需的军用地图和密码本辗转送达到中央特派员手中,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共产党员的奉献不仅仅是在残酷的斗争现场,更是在和平建设的征程中。纪录片中,对原103地质队总工程师覃英的采访;对中航工业贵飞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刘占兴的追忆,都会激发起观众对前辈的尊敬。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在一个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消除贫困?贵州共产党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省委书记、省长到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尽锐出战,最优秀的党员干部被派驻到全省九千多个贫困村。黄大发、文朝荣、姜仕坤、邓迎香、杨波等一大批时代楷模、优秀党员、扶贫模范,成了广大人民心中的共产党员标志。他们用汗水和青春、甚至是生命,浇灌出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之花。纪录片中,展现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大会上的讲话:“没有谁不惜命,唯有共产党人不怕死。他们以生命践行使命,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什么是丹心从来系家国,他们的英名永不褪色、英姿永远留存、功勋永垂不朽!”说到这里,省委书记的眼睛里噙着泪水。谁能不为这样的深情动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不仅仅是总书记的心声,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三集文献纪录片分为《百年追梦》《百年风华》和《百年初心》三个篇章,尽管说每个篇章都有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叙述和解读,但是在整个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百年历程中贵州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革命和执政的理念。今天,百年政党风华正茂,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不仅仅是在对历史的过往中搜寻可以佐证主题的题材,而是要用新时代的思维和视角,以当代审美的张力和视野,去表达电视片制作人的高度和内核。
在《筑梦百年》第二集中,编辑查实了一条信息:1935年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对家乡的世纪感叹,当时的贵州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己经枯如朽木。周素园说:“中国是世界落伍的国家,贵州尤其是中国落伍的省份。我们不幸生为中国人,更不幸生为中国的贵州人。”周先生满腹经纶,见多识广,竟然是发出这样的感慨,实在是痛彻心扉的绝望。贵州干人的贫困,红军长征路上所见所闻,早己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百年之后,贵州天地早已焕然一新,我们完全可以自信满满地告慰前辈先贤,你们的梦想己经在贵州成了现实。贵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一日千里;贵州的桥梁工程,跨越江河,举世瞩目;“中国天眼”落户贵州,贵州的科学家也加入了这个世纪工程的研究;以贵州大数据为平台的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深耕大数据蓝海,从事洪水预报技术研究,拥有了走向世界的无限商机和服务全球的业务能力。从2015年开始,贵阳市已经连续6年举办了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在数博会上宣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正式启动。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贵州正在建成中国西部令人瞩目的数据高地。
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它需要的是在历史的主轴上寻找重要的史实和依据。好比是描绘一棵大树,必须要在主干上着力,在枝丫上出劲。但是观众不仅仅是用历史的角度上去了解史实,更重要的是要在史实中寻找启迪。
在贵州麻山腹地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幸福园村,挑水曾经是村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村里一块嘉庆24年的石碑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无神力,寸步难移,祈水在此,神必佑之”,道尽了百姓的饮水之困。大清王朝并不是全程都是碌碌无能的,在水利建设方面,也有一些作为,但是面对贵州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工程性缺水问题,也只能扼腕叹息,奈何于天。只能用几个大户出钱修了一个水塘,以缓解百姓之困。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紫云县在格凸河上游修建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每年供水量可以满足紫云县12万人的饮水需求,幸福园村民梦寐以求的超级大水缸,终于成为现实。同样是面对水情,被誉为贵州母亲河的乌江,在乌江镇段,这条清澈的大河,却遭重大污染,一度成为全省八大水系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河流。经环保部门调查,污染源在乌江坝下游一处被称为“34号泉眼”的岩溶泉水,之所以这样是缘于一个磷石膏渣场。作为中国西部的资源能源大省,磷化工产业对贵州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为了牢牢守住生态底线,乌江34号泉眼水污染治理被列为省政府环保治理“1号工程”,列入贵州环境保护的12件实事之一。到2020年,贵州省实现了磷石膏百分之百综合利用,同时贵州开始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措施。乌江水清,标志着贵州水清。这是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成功实践,既护好了绿水青山,也守住了金山银山。一个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两个关于水的话题,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三集文献纪录片《筑梦百年》,讲的就是贵州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奋力、奋进的历史。记录百年奋进历程,要挖掘奋斗史诗中的精神内涵,以起到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宣传作用。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中国也绝不会辜负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所以三集纪录片《筑梦百年》以人民作为观察的起点,以人民作为现在的落点,是最好的选择。这条路、这个梦,就是贵州各族人民的愿望。正如《百年梦想》纪录片主题歌中咏唱的那样:一条路,跨越百年沧桑,让世界倾听了我们脚步的铿锵。一个梦,穿越世纪的风霜,让全球见证了我们复兴的荣光。百年初心,我们接力在崛起的路上。新时代,我们开启新的乐章,创造未来辉煌。
(陈颂英 省管专家、高级编辑、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