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 | 风起云涌!贵州的这些“当代新愚公”,这样斗天斗地斗贫困

动静原创
1619093760
积分商场
由省委宣传部、贵州广播电视局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承制的贵州脱贫攻坚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于4月22日起在贵州卫视央视《新闻联播》后播出,动静APP同步直播,今天播出第一集《千秋愿景》。

改天换地战贫困,这是深植于贵州人民心中的梦想,在朝着梦想努力前行的人生路上,每一位平凡普通的追梦人,都变成了超越自我,改变命运的英雄。

1993年,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正式实施,在这个七年计划中,中国将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其中的1000万,就在贵州。

 消除贫困的斗争异常艰巨,在激荡涌动的历史潮头,总能看到奋勇直前的浪花。

“劈开千年顽石 造出千亩良田”大关村的“当代新愚公”

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男人抡大锤、女人掌钢钎、老人小孩抠泥巴,大关人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向压在身上的贫穷宣战!苦熬没有用。对大关人来说,要走向温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苦干。

1997年,一条“劈开千年顽石 造出千亩良田”的新闻将大关村送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程度最严重的贵州麻山腹地,曾被联合国相关机构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搬迁,无处可去;吃饭,就得向山要田。

1984年,大关村,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带着李家兄弟造出了大关村的第一块试验田。

大关村造田人李必先说:“这个土没有平的,都是旮旯土,我们就下决心把那个旮旯里的泥巴挖起来,上面就垒石头。当年我们就打石头来栽粮食,收成也相当的好。从那一年我们就继续开田。”

425名造田者,在荒芜的乱石之中,创造出了大关村的奇迹。

大关村原党支部书记吴吉文说:“原来大关一亩田都没有。经过12年的奋战,开出1038亩田,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干出来的大关精神。”

大关村的村民,被誉为“当代新愚公”,大关村的经验,也为贵州大石山区极贫乡村的脱贫之路,探索出了一个成功的方向。

早在30年前,何元亮和村民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嶙峋的石山上,大关村人为自己、为后代种下了一棵棵树苗。

今天的大关村,林木茂密、生机盎然。在用汗水浇灌而出的青山绿水之中,中草药种植,已经成为大关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

大关村中草药种植大户石文江说:“何支书说生态这么好,怎样用中草药种植带动当地老百姓来共同致富,让这个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老支书他们这一代人的苦干实干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我希望好好带个好头。”

在大关村的石旮旯里,石文江带领村民们种下400亩石斛、300亩岩黄连,吸收当地80余户剩余劳动力到基地就业,辐射带动周边1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9年,大关村所在的罗甸县,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大石山区的人民用辛劳和汗水谱写着一曲曲战胜贫困的壮志之歌,在大关村20千米外的麻怀村,人们用行动奏响了别样动听的旋律。

丰收的日子里,邓迎香显得格外忙碌,村里刚刚引进了一条辣椒生产线,每天她都要到现场去看看。

麻怀隧道,是出入村子的必经之路。这条人工隧道只有216米的长度。今天,驾车通过只需短短的几十秒钟,但是邓迎香和乡亲们第一次用双手打通它的时候,却花费了整整13年的光阴。

30年前,当邓迎香从山外嫁到麻怀村时,这条隧道还只是山崖上的一个40米长的小溶洞,她不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这里经历苦痛。

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1991年的7月份,我娃娃就发高烧,呼吸很困难,我就和我丈夫打着手电筒,就像疯了一样,背着孩子就往医院跑,没想到还没有翻过我们现在打的这个山洞的半山,小小的一条生命就渐渐冰凉在我的手上。”

邓迎香想如果有一条出村路,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我当时牙都差不多咬碎了,恨死这座大山,这座大山就像囚牢一样。”

1995年,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村民自筹1000多块钱,用最原始的方式开始打山洞,2004年,终于打通了高1.3米,宽1.2米的隧道。

2010年,邓迎香的大女儿成了村里第一个穿着婚纱出嫁的新娘,引来全村人观看。

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那一天下大雨,洞里的水涨膝盖洞里的雨水和着泥土就滴在衣服上,一对新人就像变成了泥人。

送走狼狈出嫁的大女儿,邓迎香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汽车开进麻怀村。

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一定要把这个山洞再拓高拓宽,我再也不能让麻怀村漂亮的新娘子变成泥人。但是如果人人都去用“等、靠、要”这种思想,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幸福,如果你不用双手去勤劳创造,你是得不到的。”

邓迎香与麻怀人用钢钎、锤子,在山崖上的溶洞里开凿人工隧道,2011年,终于打通了麻怀村通往世界的道路。

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看到第一辆汽车开进麻怀隧道那一分钟,就放声大哭道,我邓迎香终于向村民兑现了一个承诺!”

然而,就在麻怀村人走出大山的2011年,整个贵州省境内,依然有1149万人口深陷于贫困之中。

201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将贵州省作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

2013年,邓迎香成为麻怀村村委会主任,这一次,她将带领村民们凿通一条脱贫之路。

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一碗水只够我一个人喝,一桶水就够我一家人喝,如果我们造出一口井,就让全村人都能够喝到水。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全村人富才算富。”

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开始发展生态黑毛猪养殖产业,联合返乡村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食用菌、岩黄连和铁皮石斛等中药材,依托于这些脱贫产业,全村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2020年7月麻怀村的辣椒加工厂正式投产,这是麻怀村最大的产业,每年可以带来3000万元的产值,为贫困户带动增收30万元 ,今天的麻怀村已经推出来贫困村的行列,麻怀人把贫困远远抛在了身后。

奋斗为笔,汗水为墨,谱写出一曲最动人的时代弦歌。华彩激昂之处,回响着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在岁月的磨砺中,代代传承,奋发嘹亮。

正是这样的愚公精神,让贵州人民的反贫困斗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扶贫攻坚到精准扶贫,奔腾而来的脱贫浪潮席卷贵州,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反贫困的斗士。

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使命担当。在晴隆县工作的6年多时间,足迹踏遍所有乡镇、村落,带领群众探寻出一条经济、生态和扶贫效益并举的产业新模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脱贫攻坚。2021年,姜仕坤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遵义市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用36年兑现“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凿出绝壁天渠,建成一条跨越了3座大山、9处悬崖、总长9000多米的水渠,将昔日的荒山变为良田。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用10年时间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使一个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达2.26万元、集体资产达9200万元的小康示范村。

记者

徐晨晰

编辑

徐晨晰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