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里悟初心,红色基因永流传。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珍藏着一面带着硝烟的军旗。这面军旗见证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也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军旗的珍贵实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的军旗,丝绸质地,身形方正,大红色底布上有着葡萄串暗纹。旗面上贴着用白布剪成的镰刀锤头图案和一颗五角星。
旗面三方垂挂有丝绦流苏,白布旗杆套上用楷书工整地写着“中國工农红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共十八个字。时隔80多年,仍能感受得到制作它的精心与专注。
这面军旗,的确制作匆忙。1934年7月23日,红6军团接到命令撤出苏区,准备转移湘中创建新根据地。撤离前,军团的“扩红”工作迅速展开,红6军团从6800多人扩充到9700多人,新增编了第18师54团,这面军旗由此诞生,并一路飘扬,进入贵州。
9月25日,红6军团在剑河县凯寨、孟优地区遭遇了湘军两个旅的阻击,同时桂军的一个师也正赶来增援。面对不利的战场形势,红军决定主力转移,由18师第52、54团担任掩护。然而,就在52、54团拼尽全力完成任务,准备撤出战斗时,敌军突然抄袭后路,展开了包围。
两个团的红军战士勇猛冲杀,红52团率先冲出重围,而撤离在后的红54团,却付出了团长牺牲、政委负伤,阵亡近150人的代价,这面军旗也随着牺牲的战士倒在了战场上。
战斗结束后,当地农民陈年贵在战场上捡到了这面军旗,把它带回家中悄悄保存起来,直到解放后,解放军进入当地剿匪。陈年贵才翻出这面军旗,说起了它的来历。1957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寻访文物,将这面军旗收藏到了纪念馆。1994年,54团军旗被确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也是红军过贵州保存下来的唯一军旗。
军旗是一支部队的象征,也是军队的精神所在。这面遗落在战场上充满硝烟的军旗,依然在讲述着红军战士的不畏强敌、英勇奋战,勇于牺牲,更见证了人民军队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军旗所向,必定披坚执锐、勇往直前,军旗所向,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