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贵州省博物馆“黑亮侗布夜郎系列包袋”文创产品和故宫口红、“永乐大典”主题文创等一起成为全国百佳文创产品新晋“网红”。此次入选的文创产品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发掘故事?
黑亮侗布夜郎系列包袋文创产品
首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于2020年8月启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7家单位踊跃申报,共收到358项文创产品。经专家初评、终评会等环节,最终遴选出100件(套)产品荣获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
贵州省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江钊
“此次获评全国百佳文创产品的‘黑亮侗布夜郎系列包袋’文创产品共有6件,包括眼镜盒、鼠标垫、平板电脑包等。”贵州省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江钊说,“这6件产品用的材质是贵州侗布,用当地传统的手工艺结合贵州省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从上面提取了一些纹样进行转换,做出来的效果非常好。”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石寨山型铜鼓
黑亮侗布夜郎系列包袋的设计元素来源于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的石寨山型铜鼓、立虎铜釜和铜柄铁剑等精品文物。石寨山型铜鼓是省博馆藏的镇馆文物之一,共有两面,第一面问世于63年前。
“1958年贵州省赫章县辅处乡的农民在进行水利修建的时候,无意中从地里挖出一件周身布满纹饰的青铜器,就把它背到了政府所在地。”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袁炜介绍,当时的贵州省博物馆筹备处的工作人员听闻之后来到了此地进行考古发掘,这件青铜器即所征集到的第一面石寨山型铜鼓。
在第一面石寨山型铜鼓现身20年后,第二面石寨山型铜鼓以更加奇特的形式亮相。1978年贵州省博物馆再次对赫章可乐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另一座墓葬中出土一件石寨山型铜鼓,它在出土的时候是套在墓主头部的,系“套头葬”代表。至此,两面赫章县所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就在贵州省博物馆相聚首。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立虎铜釜
而文创产品的另一个设计灵感来源同样是贵博的镇馆文物之一——立虎铜釜。立虎铜釜中的“釜”与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一样,是汉代常用来煮饭、饮食的器具。袁炜介绍,2000年在赫章县可乐乡出土时,釜的外部还有烟炱的痕迹。“这件立虎铜釜在出土的时候已经非常残破了,釜身多处有破裂,包括老虎的尾巴甚至足部都是有断裂的。我们把它送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了精心的研究修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修复后的展示。”袁炜说,这种老虎放在铜釜上的造型极为罕见,是国内目前为止出土的唯一一件有立虎造型的铜釜。
两只威风凛凛的猛虎立在铜釜的左右两侧,正面和背面各有一个辫锁纹的把手,铜釜的底部是有一定幅度的环形。这样的造型反映了秦汉时期西南先民因地制宜的劳动智慧。当时中国古代的贵族在做饭的时候最常用的器具是鼎,为什么西南地区采用跟鼎不同的釜呢?由于西南地区多山地,地势并不平整,铜鼎不能稳定地支撑于山地之中,所以采用的是这种釜的造型。在地面上用砖石垒出一个灶,将铜釜放在这个灶上就可以煮饭了。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柄铁剑
而最后一个设计灵感的来源文物则是贵博馆藏文物——铜柄铁剑。和立虎铜釜不同的是,铜柄铁剑共有7把,经历了前后两次考古发掘后,才陈列于贵博。“一次是1978年贵州省博物馆的考古队去发掘赫章可乐遗址,在遗址中出土之后带回博物馆的;另一次是2000年,从贵州省博物馆分离后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赫章可乐进行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铜柄铁剑。”袁炜说道。
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袁炜
由于年代久远,铜柄铁剑的剑身部分已经被腐蚀,上面的纹饰已无法看清,只有铜铸的剑柄上呈现出精美纹路。在展柜陈列的除了7把铜柄铁剑外,还有2把柳叶形剑和1把铜柄铜剑,之所以将这10把剑摆在一起,主要是向观众展现青铜兵器的历史演化进程。“最早是在战国时期的重庆等地的巴文化中,巴人尚武、好战,他们所使用的柳叶形铜剑剑柄可能是木质的,已经腐朽了。此后到贵州赫章可乐,当地的土著民族加入青铜材质的剑柄,就变成了铜柄铜身的剑。”袁炜介绍,“到了汉代,随着汉文化、铁器的进入,当地的土著民族就把剑身上的青铜材质替换为铁质的部分。”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
如今,以贵博馆藏的石寨山型铜鼓、立虎铜釜和铜柄铁剑等精品文物为设计元素的“黑亮侗布夜郎系列包袋”文创产品在全国性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也为贵博继续做好文创产品研发增添了信心。“观众走进博物馆看完展览,对某些文物或者某一件文物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有一种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冲动。而博物馆就要基于馆藏的、特色的文物来研发一些文创商品。”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表示,“这次算是一个起步吧,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整体文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我们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