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污水横流到清水潺潺,从生态“伤疤”到城市“绿脉”,小湾河的蜕变,不仅是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生态治理的缩影,更是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作为项目的“专业管家”,贵阳小湾河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法人兼总经理陈丽杰深切感受到,金融支持不仅是“及时雨”,更是“稳定器”。
贵阳小湾河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法人兼总经理 陈丽杰
陈丽杰回忆,项目启动之初,企业面临生态链复杂、治理难度大与资金需求高的双重压力。“总投资13.8亿元,对任何企业而言都不是小数目。”他坦言,若非政府与股东方积极协调,引入贵阳农商银行等机构的绿色贷款与基金支持,项目很可能因资金缺口而停滞。
贵阳农商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正是在股东方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调下介入的。与传统贷款不同,绿色金融贷款更注重项目前景与企业信用,而非强担保措施。“这笔钱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与水污染治理,审批更灵活,到位更快,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陈丽杰说。
随着贵阳农商银行3亿元绿色资金的注入,小湾河项目不仅补齐了建设资金缺口,更推动了控源截污、河道整治等关键工程的提速。陈丽杰介绍,原本因资金紧张而推迟的景观提升工程得以提前启动,河道沿线生态修复与市民休闲空间同步建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他看来,贵阳农商银行在这场“环境保卫战”中,既是可靠的“贷款方”,也是专业的“资金监管者”。银行不仅提供资金,更通过合规审查与贷后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随着小湾河治理进入运营维护新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也从建设投入转向长效运营。陈丽杰透露,目前项目已进入还本付息期,运营资金压力依然存在。他希望银行能继续提供流动资金支持,并在生态价值转化、碳汇交易等新领域探索合作路径。
对于金融机构如何更好支持环保产业,陈丽杰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如围绕产业链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推进“投贷联动”;二是加强政策协同,推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落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他强调,金融机构若能在贷款期限、利率和担保方式上更贴近项目实际,将极大提升环保企业的获得感与发展信心。
小湾河的成功治理,已成为贵阳绿色金融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在这条从“污”到“清”的蜕变之路上,政、银、企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了“绿水青山”背后的“金融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