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希望被人记住的身份,是叶辛好花红书院的院长”,刘学文对动静记者说。1965年出生在贵州惠水的刘学文,拥有众多的社会身份——北京贵州商会副会长、“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秘书长、第十三届贵州省政协委员,资深媒体人、策划人、作家……而在他的心中,“叶辛好花红书院院长”是他最为看重的。这里面,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动情故事。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1985年,刘学文师范毕业,先后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教育局、黔南日报社工作。在职期间,他走访了二十多个省、市,出版的报告文学集《中国税务启示录》被当时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点赞——“点亮了公民的责任感”,而责任感这个词,更是始终伴随刘学文前半生的选择。
1999年,他辞职下海,到北京创办文化公司。2008年,他参与创办北京贵州商会,从第一届至今,连续四届当选为北京贵州商会副会长。在北京工作的20多年,刘学文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不遗余力地传播贵州文化,在他的心里,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
在北京贵州商会成立的第五年,也就是2013年年初,刘学文作为副会长,在北京策划发起了首届“天下贵州人”联谊活动。以“凝聚乡音乡情,助推贵州发展”为活动宗旨,他亲力亲为,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黔人贵友相聚首都北京,叙乡情,话发展。
从无到有,从一到十。十年来,“天下贵州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从北京到贵阳,从广东珠海到加拿大多伦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过开展各种论坛,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起了一个“情系家乡、共赢发展”的交流平台。一场场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得以亮相;一批批优秀的贵州人得以在这个大舞台上展现才华;一次次回乡投资参与家乡建设的愿望得以实现。
好花红,开在《结满相思果的季节》
众所周知,“好花红”是贵州布依族的一首民歌,因为此歌,辉油寨更名为好花红村。刘学文曾用“歌曲《好花红》是出现在地图上的一首作品”来形容这首歌对贵州民族艺术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结满相思果的季节》,则是刘学文早年在媒体工作期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两者深情融合,热烈绽放,让“好花红”开在“结满相思果的季节”,也成为刘学文心中最动情的心愿。
来自乡土,心系乡土,扎根乡土。2016年,叶辛作品阅览室落户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村,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管理,一直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0年8月,刘学文回到家乡,在叶辛作品阅览室的基础上,自己投资将其扩建为叶辛好花红书院和枫香小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枫香染陈列展示馆),并且作为文化公益项目免费对外开放。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身体力行地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传承和推广,刘学文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一开始的阅览室到后来的书院,变换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它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刘学文说,在他小时候,温饱都无法解决,但父母还是省下钱来为他订阅报刊杂志。他最初就是靠着这些杂志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更明白“眼界”对于孩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刘学文希望,通过叶辛自学成才的奋斗事迹,激励乡村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勤奋创造奇迹。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名人文化效应,带动当地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院对外开放三年来,举办各种读书会、座谈会、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多人次。刘学文策划邀请战斗英雄史光柱、秦国富,贵州歌唱家曾小燕、陈燕,剪纸艺术家蒋红麟等为家乡的孩子们上公益课,他希望用一点又一点的微光点亮孩子们的艺术梦想,让民族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江船火独明 花重锦官城
“将文化真正赋能乡村振兴,让多彩贵州‘繁花似锦’”。为此,他邀请第一书记马丽华、杨正熙、刘杰等走进书院,为惠水县乡村书记传经送宝,给予智慧支持。另外,通过开展“书香政协”系列活动,带动了惠水县的全民阅读活动。
2022年,书院被贵州省政协评为“全省县级政协履职亮点工作十佳品牌案例”,被省委统战部评为“贵州省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优秀实践创新基地”。
今年1月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对“天下贵州人”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向天下贵州人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凝聚起‘情系家乡、共赢发展’的贵州力量。”……贵州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继续办好“天下贵州人”品牌活动增添了精神力量。
“以乡之情、以心之愿、以己之力”。刘学文说,来年,他将和他的伙伴一起,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布依族传统技艺'枫香染'发展成系列的文创产品,将图书与贵州的民族文化、酒文化有机融合,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同时结合文化艺术,开展一系列的高品质文艺活动,让叶辛好花红书院再上新的台阶……
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刘学文说,“在寒冷的时候,乡愁是一碗贵州的牛肉粉;忧伤的时候,乡愁是一碗贵州的米酒;高兴的时候,乡愁就是一杯都匀的毛尖茶。”深耕故土,扎实耕耘。他和众多平凡岗位上的人一样——有“我”在,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