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追星人”对话“追梦人”丨“诗赋书画”易闻晓: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

动静原创贵州民族大学
1638752340
他们,是各行各业的“追梦人”,逐梦脚步从未停下;他们,是天马行空的“追星人”,前辈的精神就是他们踏浪前行的“灯塔”。近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欧阳自远等4人“贵州杰出人才奖”;授予丁贵杰等9人“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奖。动静开设“追星人”对话“追梦人”专栏,一起来看看青年学生笔下“明星”们的故事。

每一个时代都有明星,“明星”一词的定义在不同时代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诠释。今年11月荣获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奖的易闻晓教授便是当代青年应该要追的“明星”之一……

来自江西宜丰的易闻晓教授自2004年12月来到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打那时候开始,他就一直留在贵州。

11月26日,作为大学生新闻人,笔者对易闻晓教授进行了专访。时令已是隆冬,但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赋研究院窗前依旧是翠绿一片。室内书盈四壁,到处挂着易闻晓教授的画轴,都是江右山水。背对西窗,易闻晓教授正在作字。工作之余写诗作词、练字作画,这是他的日常生活,文学渗透到生活之中,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走进易教授的工作室,似乎走进了一个慢节奏的世界,缕缕书香扑面而来。易教授说:“我喜欢文学,也喜欢书画,诗赋书画是流淌于我生命的东西,它是我生命的需求。”

易闻晓正在练习书法

第二故乡:贵州有无限的可能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在贵州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涵养。在谈及荣获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奖时,易闻晓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获得这个奖我很惭愧,我没能像宋宝安院士那样研发出对人无害的农药,同时能提高作物产量;没能像大企业家那样拿出几亿助力精准扶贫,提供岗位,增加就业。要说到我的最大‘成就’,便是教书育人,为贵州培养人才。”在贵州师范大学任教十几年,易闻晓教授先后培养出十几名教授,申报了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以及跨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贵州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育了各方面的人才。他的学生不仅有乡村教师,教学名师,还有公职人员及学者。“我教的学生不一定都要搞学术,只要他们快乐,他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大展拳脚就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工作日”上曾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论文’写在了贵州的石头上。”《孔学堂赋》和花溪大学城牌坊、贵阳黔灵山新闻文化长廊的楹联等等,都出自易闻晓的手笔,“‘江山留胜迹’,我们这代人要为贵州留下点什么,不光是发表论文。”

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贵州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易闻晓默默奉献。十年、一百年以后,这些东西还会留在贵州的土地上。际遇有时,文化无价。

与文学结缘:五岁亲笔墨,家人领进门

江西人好学,以“不文为咎”“不学为辱”,至今犹然。易闻晓身上文学基因有一段渊源。在武宗会昌五年,易闻晓的祖先易重成为大唐状元,一缕文脉延绵不绝,传给了状元之后。

易闻晓五岁亲笔墨,这缘起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受到家里三位哥哥的影响。易闻晓的三位哥哥都是很会读书的人,二哥曾是“全乡一支笔”,在易闻晓小的时候,二哥会把家里的土墙用石灰粉刷一块,在上面写字,这时易闻晓就会端着墨盘跟着二哥一起涂鸦。除此以外,几位哥哥会把他们的书念给弟弟听,等他自己能认字,就把《水浒传》和那本63版的《文学概论》背得滚瓜烂熟,书很少,得到就重三倒四地看,这一看,就启发了文心,推开了文学的大门。成年成家后的生活和学术道路上的拼搏,则一直有贤妻相伴、相助,携手走来,一直偕老……

易闻晓正在翻阅书籍

“小时候,夕阳落幕,母亲带着我去打豆子,母亲扫豆子,我就去拣散落的豆子,兜回家里,父兄都总是笑话说,捡的豆子都不够自己吃。那时虽然吃不饱饭,但却是我最美好的童年。"童年在江西的农村回忆总是让易闻晓难以忘怀。“自家的菜园子,砍柴的生活,放牛时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飞鸟,看半山夕阳,母亲在村头喊着回家吃饭……这一切都是我的创作来源。”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江西宜丰的生活,易闻晓眼里泛起了一丝泪花。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学,这一切都成为遥远的梦幻,寄托于诗赋书画之中。

求学经历:我永远感恩我的老师们

1995年,易闻晓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现浙江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个专业培养了易闻晓的思辨能力。“我遇到了既严格又非常和气的韩泉欣老师,他是我的硕士导师。”易闻晓回忆道:“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是我真正进入学术的领路人。”

工作中的易闻晓

三年后,易闻晓进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在易闻晓读博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是副教授,他的博士导师束景南先生鼓励他要有自信。“束景南先生教会了我自信,在他的门下,我非常的快乐,非常的自信。”易闻晓如是说道。

2002年,易闻晓进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导师杨明教授学习。这位谦谦君子并不限制易闻晓的研究方向,放手让他研究中国古代诗法学。讲起自己的老师,易闻晓也十分感念黄保真先生和周启成先生。黄先生在古代文论领域耕耘一生,其代表作《中国文学理论史》令易闻晓受益匪浅。时至今日,易闻晓都非常感念在黄保真席下侍坐,听先生高谈论阔。周启成先生出身大家名门,易闻晓说起先生,脸上洋溢着崇敬,从周先生那里,易闻晓也沾濡了为学和为人的大气。

可以说,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培养了易闻晓,在那里,他走出了自己的研究道路,学会以自信的姿态去面对一切。“我非常怀念那里的所有老师,没有他们的教导,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易闻晓感叹到。

易闻晓教授画作(左)《黔山图》(右)《双峰山水图》(受访者供图)

文化自信:源自于自己内心的富足

文人不仅要有学术成就,更要有文化自信 、民族担当,一言以蔽之,文人就要有风骨、傲骨。易闻晓指出,所谓傲骨并非是狂傲自大,而是背靠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他说:“傲骨的内涵是有立身之本,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对于一切危害民族国家言行的坚决抵制;是文人坚守初心追求学问不为名利所动”。

“文化自信是传统学术的根本,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自己的内心,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富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要文学,文学是文化的精神所在,是民族文化之根本。” 易闻晓谈道:“对于当今的青年学子,树立文化自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涵咏。所谓涵咏,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青年学子可以读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记在心里,去传承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其思想境界自然也就得到了熏陶。”

易闻晓正在介绍自己的画作

“在这个焦躁不安的时代,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要张弛有道,拥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谈到文学创作,易闻晓提出:“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说明,只有充分具备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也是文化创造。”

易闻晓教授(左三)与笔者的合影

图文:贵州民族大学 田薇 龙东连 王念玲

指导老师:管倩

编辑

吴雷 王青 彭瑾

责编

刘志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