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布依族最具神秘色彩的铜鼓十二调

动静原创唐亚平工作室
1635478560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从9月7日起,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记忆贵州》栏目将用四个月(9月、10月、11月、12月)的时间,集中播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优秀项目综述片15集。

11月2日周二20点10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第九集《铜鼓十二调国家级传承人——王永占》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第九集 
铜鼓十二调国家级传承人
王永占

铜鼓是黔西南布依族最古老的圣器和乐器,布依语称铜鼓为“来年”。布依先民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铜鼓作为布依族人心中神的化身,有“布依神鼓”之称,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

铜鼓十二调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是布依族先民祖祖辈辈秘传的产物,也是布依族独有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久远而厚重的文化底蕴。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源于古代,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 

贵州省黔西南贞丰县布依族称铜鼓十二调为“铜鼓十二则”。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则”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家族中一代一代地传承。

王永占是贞丰县纳秧村王氏家族的长老,也是铜鼓十二调的第四代传人。2006年,铜鼓十二调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永占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十二调代表性传承人。

千百年来,布依族一直使用铜鼓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丧事,击之以哀;战事,击之以武;喜事,击之以乐。如今,纳秧村的布依族仍保留着丧葬使用铜鼓这一传统习俗。

铜鼓是老人过世超度亡灵的法器。葬礼期间,布依族人早、中、晚都会敲击铜鼓,以此告慰逝者的亡魂,为其开路。王永占会第一个来敲响铜鼓十二调。每次敲击铜鼓之前,人们都要先祭拜铜鼓,将铜鼓悬挂于灵堂之中,击鼓完毕后,再小心翼翼地将铜鼓放回原处。

演奏铜鼓十二调要求演奏者心、口、手高度统一,动作协调连贯,节奏清晰流畅。铜鼓十二调有背口诀、打草凳、击铜鼓三个学习阶段。王永占以汉字音译的方式来记录鼓谱调子,这一创造性的突破极大提升了新学者的学习进程。

在布依族的习俗里,铜鼓是不能被随意敲击的。只要铜鼓一响村中必定有大事发生。学习者在多数的时间里只能使用草凳(稻草编织品)来进行模拟敲击练习。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王永占独创了一种练习方法,利用自己的左膝进行模拟敲打,这样既不犯禁忌,又能随时随地掌握鼓谱调子。每年正月间请鼓或七月间农闲的时候,学习者才能真正敲打铜鼓进行演练。

一直以来,铜鼓十二调采用家族传承的方式,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或打工,学习铜鼓十二调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传承铜鼓十二调,王永占决定将铜鼓文化带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对铜鼓的热爱。

铜鼓被布依族人视为是有生命的乐器,是权利的象征,是节日的圣器。鼓声浑厚深沉,有如波浪起伏,仿佛能进入层峦叠嶂的心腹。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布依族人延续着祖辈使用铜鼓的传统,传承着铜鼓十二调,延续着布依族古代的音乐血脉。

下周二晚8点10分,《记忆贵州》栏目将播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第十集《布依族八音坐唱国家级传承人——梁秀江》,敬请收看!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记忆贵州 | 往期精选之《三线记忆——黔南篇》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记忆贵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一)
记忆贵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二)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 

居天奕

责编 | 

冯祺

编审 |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