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的苗年
漫山枫叶飘红了。雷山、丹寨等地的苗家正忙着上坡砍柴、打扫庭院,老老少少都在期盼着苗年。
那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农历的十月,我还在做文学梦的时光。在雷山县城听朋友指引,去到了雷公山区的一个苗寨长坳,想去体验苗年的滋味。
墨绿挺拔的杉树、枝叶婆娑的翠竹层层环抱着山寨。小道上不时能够见到用芭茅草挽成的结,它叫草标。寂静的山野忽而变得神奇诡异,那一个个草标就像神秘的指路符。草标么,我更年轻的时候,在紫云县四大寨就已见识过了。我知道草标是一个多义符号,它可以意味着神圣、避邪、禁忌、权属等等。我对此地的草标还是有着一连串的问号。
一位老伯背了一背柴禾从山林中走出,柴禾上挂了一只已被岁月浸染成紫褐色的鸟笼。他那仙风道骨的气度让我眼前一亮。“老伯,过年好!”“好,好!人好牛好雀鸟更好!”呵呵,想得好周到,万物有灵,众生都得过个年。山路上能见到一位本乡本土懂汉话的老伯实在不易。
打问后得知,他就是朋友给我推荐、嘱我一定要拜见的“鬼师”!这令我喜出望外。朋友说这位鬼师在乡间人群中,拥有“最聪明脑袋”,古歌能唱几天几夜。老伯是到坡上为耕牛割一挑过年的草料,顺带拎画眉到山林里遛一转。好客的老伯热情地把我往他家里带。
山寨边上一幢褐色的吊脚楼就是老伯的家。人未走拢,就听到了溢出庭院的笑声。见老伯背后跟着穿汉装的我,院子里顿时变得清风雅静,老伯用苗话向他们说了几句,苗人们突然爆发的热情像要把我哄抬起来。老伯是这家惟一懂汉话、见过外面的世界并能与山外交流的人。
选自《中国民间美术普查集成·贵州卷》
一个石块打制的“粑槽”边,两个壮汉正在挥动木槌打糍粑,另一个角落上,是几位中年人在打整杀好的肥猪。柴灶里火焰熊熊,一堆猪下水和猪肉正待下锅煮庖汤。这都是最快乐的活儿,因为一年到头的劳作成果,就体现在这“收头结大瓜”的时辰。
我与老伯家共进晚餐。主菜是大块的水煮肉,还有两条两寸长的小鱼。老伯先用酒碗向地下敬洒了米酒,又用手掐了些鱼和肉放在地上。酒桌上一片肃穆,这是在祭祀祖先,盛情邀请先人们一起来过苗年。哦,看来苗家也有用鱼祭祖的习俗,所以,虽然山里不产鱼,也得找两条那么小的鱼来表意。我对老伯说了我们汉族过年也要用鱼,年年有余嘛。老伯不懂得这个词语,我越解释他越糊涂。后来,直到好些年后,我才明白,糊涂的是我——自己当年将“余”和“鱼”视为谐音同义,实在与苗语接不上茬。此事我文末再表。
在桌上,我事先申明了不胜酒力并表示滴酒不沾。酒一倒起,两位妇女的酒歌就朝我唱了起来。当年我全无对付酒场的经验,满心欢喜地欣赏着那婉转的曲调还企图模唱。而酒歌一完,就是看我的“戏”了——人们本来就不懂汉话,更不在意我说了些什么。她们不让我的双手碰酒碗,而我只能不由分说地将对方双手递上来的酒碗一饮而尽。接着,酒歌又对我唱起,原来“筷子是两支,人用两只脚走路”,所以饮酒必须两杯。梦里不知身是客,幸亏后来得到了老伯的刻意呵护。
后来老伯告诉我,按规矩,这顿丰盛的年饭应当是明天吃,但因为我从老远的山外来了,又是老朋友引来的。我就是他们家最尊贵的客人,所以今天就不能慢待了贵客……
选自《中国民间美术普查集成·贵州卷》
当晚,他们家陆陆续续来了一些邻近寨子的串寨客,老人们唱起了古歌。米酒就是他们的润嗓之物,边饮边唱,一个个的嗓子越发亮起来。我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那番热乐和古朴,时光仿佛遥远得无边无际。只有老伯能够在苗汉双语中游弋自如。他给我翻译了一段《年歌》:
凝冰的天气来了
一年就要过完了
你们的地方闹轰轰
你们的地方闹麻麻
……
婆婆给我鲤鱼吃
我只吃一条
婆婆舀米酒给我喝
我只喝一碗
吃一碗就像吃一缸
吃一顿就像吃一仓
我的肚子没得马肚皮大
我的脖颈没得鹅颈根长
牛肚皮才大
它能吃掉山坳的青草
它能吃下山沟的嫩草
人的肚皮像鼠雀
……
古歌谐谑而深远的意境让我一震,赶紧抓笔摸黑记下,后来才发现一行字重在另一行字上。后来,我只得做功课,沙里淘金一般的把那极难分辨的字形淘出来,得到以上句子。
第二天天不亮,一阵阵鸭子的嘎嘎声把我唤起奔出,只见老伯拿了香蜡纸烛和一只鸭子,准备出门祭桥。我急忙跟上他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天色渐渐放亮。一根条石架在两块田之间。那就是他们家的桥。他烧香燃烛,并当场杀了那只鸭子,将鸭血洒上钱纸还粘了一小撮鸭毛,放在“桥”上,又洒酒祭祀。只见他默念着什么似在祈祷。人生可以祈愿的事情车载斗量,可实现的不知能有几何;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更让人虔诚祈祷求安求福。祭桥是苗族古老的习俗,它意味着接通阴阳、接引祖先、繁衍子孙……其实它有着多重含义,也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回到家里,女人们在准备丰盛的年饭,年轻人就在梳洗打扮着准备参加年饭过后的跳芦笙了。
我在苗家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苗年。苗年是在汉文典籍中称为“十二辰纪月法”的产物。苗年的习俗古已有之。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明代郭子章《黔记·诸夷》就提到过苗年的时间:“(东苗、西苗)以十月望日为岁首。”雷山许多村寨都有农历十月下旬的卯日过苗年的习俗,每隔十二天过一次,分别称为小年、大年、尾巴年。
最后,我再说说鱼的事儿。汉族的年年有鱼与年年有余,两个yú字谐音,而苗家的“鱼”和“余”的发音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老伯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在苗家看来,鱼是多子,象征子孙繁衍。再则,苗族是从东方海滨江畔数千里跋涉迁徙而来到贵州高原的。祭祀先祖自然得用鱼,哪怕是两寸长的小鱼,也是对先祖生活环境的追忆。
当年老伯家的苗年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但我也许永远不能穷尽苗年的滋味和它深邃的文化内涵。
下动静 、看春晚、抽万份大礼包
可来现场,也可掌上观看
↓↓↓
动静APP、
贵州3频道、 4频道、5频道、6频道、7频道、
贵州广电G+TV 等平台播出
快手、 央视频、
北京电视台北京时间客户端、
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客户端、
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重庆手机台、
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视听客户端、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客户端、
芒果TV 也将同步播出!
另外,在春节期间
云南IPTV、河北IPTV、广东IPTV、
浙江IPTV、北京IPTV、河北IPTV、
山东IPTV、广西IPTV
用户可通过点播方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