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海雀村的蝶变!贵州:乡村旅游勾勒极贫山村新图景

新华社
1601776080
积分商场

海雀村乡村旅游风光。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44岁的王永刚种了一辈子地,今年开始在家换了“职业”,经营民宿当上了老板。

“每天需要做的,是按村里统一接待要求把房间打扫干净,做好日用品的更换,迎接来住宿的客人。时不时我们还要参加接待培训。”王永刚说。

海雀村教育培训基地今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接待1800余名学员。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苗族村民王永刚家住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20世纪80年代,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海雀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

“那个时候大家吃不饱、穿不好,村里没什么树木,盖房子都找不到多的木材,住的多是杈杈房、茅草屋,每次刮风下雨是一家人最痛苦的时候。”王永刚回忆说。

为了撕掉“贫穷”标签,海雀村在老支书文朝荣带领下,大规模植树造林,让村民在守好山林的同时,逐渐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海雀村修起了通村公路、串户路,中药材、矮化苹果等产业也红红火火发展起来。2016年,海雀村整体脱贫。

“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2019年,赫章县支持海雀村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成立旅游公司,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管理形式,带动海雀村发展旅游。

今年5月,村民们经营的民宿正式开张。

“一个月20天都有生意,每个床位50元一天,一个月起码三四千元收入,效益好,旅游公司还要分红。”王永刚是海雀村发展民宿旅游的受益者之一。

从住茅草屋到盖瓦房、建平房、修小洋楼,在海雀村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许多村民像王永刚一样,居住条件经过了“四代”变迁。

去年,王永刚自掏腰包2万多元,旅游公司帮助他家粉刷墙壁、修缮卫生间、配置饮水机等,发展成拥有10个床位的民宿房,他自己还做些民族手工艺品卖给游客。

“农村的房子,向来都是自己住,经过这么一更新换代,没想到还‘升了值’,这算是我家的‘第五代房’。”王永刚说。

享受着“第五代房”红利的还有彝族村民罗招文家。“回想起当年,家里饭都吃不上,5毛钱的读书费都给不起,穷得响叮当。”罗招文说。

现在,他家将3亩土地流转用于村里发展矮化苹果产业,村里帮他安排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有1500元左右。除此之外,他家和旅游公司签订协议,将2014年新修的楼房用于民宿改造,民宿共有8个床位,每月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每当游客团队到来,罗招文等发展民宿旅游的村民会排好队迎接客人。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以前老家房子所有家当凑起来就值百把元钱,我那栋新房子,别人出60万元我都没卖,算上老房子还有喂的一些牛、猪等,全部加起来值个百把万元没有问题,日子是越过越好。”罗招文说。

文正友介绍,在各类扶贫产业带动下,2020年初,海雀村人均收入达到16200元,全村260余户村民,有了90多辆小轿车。

海雀村的蝶变,是贵州省近年来实施脱贫攻坚、改变极贫山村落后面貌的生动典型之一。贵州省扶贫办统计,2012年至2019年底,贵州累计脱贫89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减少至2019年的0.85%。

编辑

李沁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