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真香!”“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薯了!”“吃了还想再吃,当时应该多吃两个!”
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坝区的红芯红薯基地里,来自山东采访团的十余名记者尝过红薯后忍不住感叹道。
8月26日,“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东西部扶贫协作“6+1”省级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进入了安顺市紫云县。乘着初秋明媚的阳光,一大早,山东采访团的记者们就来到了紫云红芯红薯基地。
大家的目光很快被地里一排排埋头挖红薯的人吸引了。领头的一人先牵着水牛沿着田垄走上一圈,把埋在土里的部分红薯翻出来,其他等在一旁的人瞅准了红薯就提着锄头上前挥舞,三下五除二把一株株完整的红薯从土里刨出来。
“为什么不用机械呢?”不少记者疑惑道。
“大家是不是奇怪我们为什么不用机械用人工?其实我们也是使用机械的,犁地和起垄我们都会用机械来工作,但是因为红芯红薯的栽种方式比较特别,所以在栽种的时候我们会用人工来进行,这样栽出来的红薯果形好。”白石岩乡人大主席吴崇雨向大家解释道。
为了将这样“特别”的农作方式记录下来,记者们的手机、相机纷纷出动,给地里的牛也来了个“特写”。没做过模特的水牛却扭开了脸,躲避着大家的镜头。“这牛见人多,也紧张了。”牵牛的村民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样的交流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而给了两地这样深入的交流机会的,正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对紫云红芯红薯产业项目总投资的4200万元中,青岛对口帮扶资金就有1240万元,其它资金2960万元。有了这笔资金,坝区的红薯种植面积从5000亩扩大到了15000亩。
敢这么扩栽红薯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紫云红薯在市场上一直备受青睐,这点从到访的山东记者们尝过红薯后纷纷交口称赞的情景就可窥见一斑。
而这也给了想要靠红薯产业脱贫致富的当地政府十足的底气,“就是这么贵!”吴崇雨一脸骄傲地说着。据他介绍,紫云红芯红薯是当地居民多年种植选育出的特有品种,具有“形同鸡蛋黄,食有板粟香”的特点。2011年获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石岩乡于2014年获得省农委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2020年又获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在市场上也广受消费者欢迎,批发价一般在10元/斤左右,市场价一般29元/斤。这个项目现在覆盖了全乡农户2968户,其中贫困户1325户,通过项目实施预计增加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各地扶贫资金的进入,不是光给钱就行,当地政府能找到这么一个优质的产业,把地标性的农产品打出去、做出去,才真正实现了‘造血式扶贫’。村里合作社把成片的土地流转出来,达到规模化经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而且收入还不错,一天能有100块钱。我们问了一户村民,他说在村里就能就业,谁还去外面呢。可见这个产业不仅能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还能把人给留下来。我觉得这样的产业未来肯定能持续发展,会做得越来越好!”齐鲁晚报编辑时培磊说道。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带来产量和收入提升同时,也能将贵州特色农产品紫云红芯红薯推向更大的舞台。
犹记得时培磊说起刚看到这片红薯基地的时候说到:“我们在车上觉得绕过一重一重的山,突然一下子冒出了成片的红薯地,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贵州正是这样一个处处充满了惊喜的地方,期待着远方的客人走进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秋天的日头带着火辣辣的热情照下来,吃完红薯,去往下一个采访点的路上,时培磊感叹到:“青岛这1240万的投资,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