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丨国学大师与江南才女——程千帆沈祖棻伉俪(有声版)

动静原创撰文、诵读:余未人
1674392400
积分商场

2023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继续推出新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

先父余树基是一位极少交友的人。我年少时,只见他昼日昼夜待在贵阳电厂那轰隆震耳的机房,从不与外界交往。先父对我详细讲述过的唯一好友,是他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金陵中学和金陵大学的同窗、在国学领域享誉海内外的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沈祖棻夫妇。

1936年春,程千帆、沈祖棻漫步南京玄武湖畔

2022年暑日,程沈伉俪之女丽则来筑小住,赓续我们父辈之谊。我重习了程、沈二位文坛大家身后出版的“程沈说诗词”系列之《古诗精选》《唐人七绝诗浅释》《读宋诗随笔》《宋词赏析》等几本古诗词鉴赏读物。我以为,如要进入唐宋诗词领域,或是回望当年文坛盛景,这四部沉甸甸的“金砖”,或许能为你铺开一条有趣的探古芳躅之道。

2018-2020年期间,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程沈著作

这一套4本书,始著于1956年,那是全国知识界,也是程、沈伉俪的“黄金岁月”。1957年,程伯伯即被划为“右”,饱受磨难历尽沧桑,但二位依旧没有抛却书稿,时而神驰古典,沉浸于文字,是为人生的一星祈望。

直至1977年沈伯母因车祸骤然离世,书稿尚未告竣。后来,由程伯伯独自撑梁顶柱,滴滴血汗化为字字珠玑,一一杀青。二位长辈生命的意义在书籍中凝华。其间的苦乐,只有自心知。

1977年6月,程千帆、沈祖棻摄于上海

我在皮相的读书生涯中,发现自己阅读“苛求”的毛病随年齿徒长,一是苛待著者眼光,二是苛求著者文字。架上的书籍,有的速热速朽,有的被遗忘多载。只因我太宽于律己,万事随性而已,结果导致眼高手低的毛病挥之不去。

程沈伉俪的这套高文大册,却让我感应到书架的那一隅,时而溢出一种隐隐的珍宝光华,让我会无意识的应和,去翻一翻,目及文字,眼睛顿亮,心地游弋于诗意,恬逸酣畅。

程沈著作不同凡响的价值,是在于两位先生的大师见地。常有人言,知识的积累相似于人生的马拉松,加之“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在历史的星河中,苦熬而练就此项本领的学人不时闪现。

其实,真正难乎其难的是见地,这当是大师与一般学人的差异。程、沈二老熟谙千年流传的诗词经典,尤其不放过被学人和选家忽略的杰作。这种建立于数十年悉心探究的见地,自是超凡脱俗。程、沈二位以大师眼光加大家文字,品鉴古诗词的精华杰作,是为典范。

程千帆书沈祖棻所作《早早诗》

陕西师大出版社“编者的话”道:“程千帆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在古代文学、历史学、校雠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程千帆的夫人沈祖棻女士不仅是古典文学专家,更是当代著名女词人,以诗词成就驰名中外,被誉为‘当代李清照’。文坛之内双双负有盛名的佳偶鲜见,见经见传的文坛伉俪佳话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文坛有‘昔时赵李今程沈’之说。”

国学大师与江南才女

历史上第一才女李清照与当代沈祖棻,都是诗词华章才情横溢又历经战乱的女性。赵明诚是李清照之夫,赵李夫妇以搜集金石字画作趣,二人感情深笃。以赵李来比喻程沈,颇为贴切。

沈祖棻伯母长先父4岁,她在金陵大学比本科高一层级的国学研究班毕业。沈伯母与先父同于1977年归天,只是那时彼此的联系已中断十余年了,两家相互全然不知。

先父曾提及,沈伯母出身于苏州的一个文化世家,那可是一位真正的才女啊!你学中文的,不了解沈祖棻不行。

最了解她的,自然是夫君程千帆:“她首先是一位诗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学者、教授。她写短篇小说、写新诗和旧诗,主要的写词,这是她的事业,而教文学则只是她的职业。”

沈祖棻书词作呈教刘永济先生

能够一身兼此多任,且以诗人作家为主业者,是极有天赋,极有艺术通感的人。她能够将艺术之灵、艺术之美融汇到教学中,成为学生最欢迎的师长,达到一般教师难以企及的高度。

早在1932年的大学时代,沈祖棻的习作就风格独现了,犹如清水中的一杆玉芝。她的诗意境真美:“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沈祖棻的诗词当年一直得到导师、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王东先生的肯定和赞扬。

1934年,沈祖棻中央大学毕业照

她还写有新诗和短篇小说。其中1935年写的《辩才禅师》被收录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她的职业生涯中,不仅是教书著文,还写了大量针对时风、婉约细腻、风格独异的诗词。被誉为江南才女。导师吴梅在日记里如此记载对沈祖棻的第一印象:“沈极美,又是吴人……”

她的《宋词赏析》一书,以赏奇析疑为主,对选析之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既鞭辟入里,又旁征博引,集中了经典的名家诠释,但更有独家的观点。回头看,在我自己学习中文的历程中,就缺乏一种高屋建瓴的整体性观点,一首就是一首词,而且,似乎它就代表了那位宋人的人生观,当年的教与学,显得挂一漏万。这与自己的知识面窄和教师的学术眼界尚欠开阔,都有关系。

沈祖棻遗著

举个小例子。沈祖棻在文中数次提及清代周济写的《宋四家词选》一书,既肯定其对宋人作品的一些总体性评价,又指出其不无片面之处。让读者在艺术享受的同时,别有一番深入体验。这在我师长的教学中,是从未涉及的。

抗日烽火中的1937年,程千帆已随执教的南京安徽中学疏散到屯溪,沈祖棻同去。先父对离难中的老友念念于心。他筹划了一次荆棘载途的行程——取道屯溪回江西老家。目的是看望千帆与祖棻。先父终于如愿到达屯溪,见到二人已由当年的花前月下结为伉俪,特别欣慰。

老友相见,“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得知千帆兄还在讲台上指点江山鼓动抗日,可青庐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祖棻嫂还是祈望挥笔激浊扬清。

程千帆在课堂上

先父自是羡慕,他也特别佩服二位老同学的灵性和韧性。自己作为一名电机系毕业生,离开了发电厂是否就一无所用了?至少在屯溪,自己是一介难民。但能否改变目前的境遇,只有自立自强。程千帆、沈祖棻再次成为他心仪的楷模。

1953年,一家三口摄于上海

文中程千帆沈祖棻照片,由程丽则提供

(未完,明日续)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