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财经观点】环保督察首次入驻央企,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京报
1562906820
积分商场
财经观点

财经观点

00:00 / -

按照中央部署,从2019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开展新一轮督察;再利用2022年一年时间,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回头看”。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确定了督察对象,除了上海、重庆等6省份外,中国五矿、中国化工两家央企赫然在列,入驻央企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尚属首次。环保督察首次入驻央企,说明了什么问题?媒体观察,有话要说:

新京报观点:环保督察首次入驻,央企也不能藏“污”纳垢

新京报认为, 最新出台的《规定》将有关部门和央企直接纳入环保督察对象,并将曾有“污点”的中国五矿、中国化工纳入第二轮首批督察对象的名单中,这意味着,新一轮环保督察的范围更广、目标更明确,在环保领域没有法外之地,央企也不能藏“污”纳垢,只要有“污点”,就要接受环保督察组的检查,为自己的“污行”买单。

把央企作为单独主体纳入环保督查名单,有助于夯实央企在环保方面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推动央企实现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环保治理流程。通过对央企的环保督查,还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发现一个下属企业的环保问题、推动整个集团整改的目的,大幅提高环保督察的工作效率,推动环保督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进度。

最后,央企作为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在环保问题上理应为其他中小企业作出更好的表率。在相关环保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央企应该大力支持,积极响应,用实际行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对相关生产设备及时改造升级,使之尽快达到环评标准,主动接受环保督察的检查,积极执行环保部门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唯有这样,央企才能为自己塑造起积极、正面、负责任的表率形象,带动更多企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新京报观点:环保督察进驻央企,可谓“对症下药”

新京报认为,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发力,在进驻6省份的常规动作之外,督察的视野半径再度扩大,把2家中央企业纳入进驻名单,再次凸 显治污不留死角的决心。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31个省份全覆盖,督察组结合民众的举报线索,逐一摸排、深挖、细查,对各省市“过了一遍筛子”,而在此基础上进驻央企之举,无疑提升了这场治污攻坚战的针对性。

这也说明,不管企业的性质、规模、对经济的贡献如何,在环境治理面前,所有企业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应被一视同仁。

国企尤其是央企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关涉国民经济命脉,对国家安全、国计民生而言都意义重大。但是,不可否认,囿于历史、发展观念等客观原因,这些以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等为主的资源性央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以五矿和中国化工集团为例,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这两家央企下属企业所暴露出来的对环保督察敷衍塞责问题严重,不仅“不重视、不整改”甚至“拒绝配合,不提供相关台账、临时编造相关记录”,而长期违法违规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触目惊心。

一些央企下属企业之所以如此无视环保责任,与一些地方政府监管乏力、不行使监督权不无关系。

由于利益关系,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利润,在“GDP至上”的行政思维下,对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央企下属企业,不想管、也不敢管,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相关企业。

长此以往,此般境况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一些央企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污染日益严重;而生产理念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现实,反过来也会制约央企的发展,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基于此,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央企在传达出“环境治理不留任何死角、任何企业都不要心存侥幸”的信号之外,也有利于央企加强对下属分公司、子公司的监管。

这一轮环保督察,除了首次纳入央企外,还首次允许启动容错机制,鼓励有关干部担当作为;同时要求坚决禁止搞“一刀切”和“滥问责”,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这些具体的督察设计,将把环保督察带入一个更加严格与缜密的新境界,更好地发挥环保督察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编辑

小山

责编

黄雷

编审

刘胜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