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卑的存在
“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好,你怎么回事?”
“你能不能多想一下?这么简单都不会吗?”
“讲了这么多遍,你是听不懂我说的话吗?”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是做不到呢?真是头疼……”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当努力被否定了,这会让人很愤怒,所以本能地要辩护一下。
“才不是你说的那样,是你要求太高了。”
“我已经想了很多遍了,你根本就看不到我的努力。”
“是你讲得不够清楚啊,不能全怪我啊……”
“我就是这样的水平,为什么你就不懂‘人尽其才’,而是要‘强人所难’呢?”
每个人的经历里,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不一样的批评,这些批评常常让人感觉怀疑人生。
“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
“是不是别人就真的比自己要好?”
“我总是做错事,我太丢脸了……”
蓝瘦、香菇……那种无助、失败的挫折感常常会觉得自己很没用,自我价值感会降低,随之而来的自卑会跟随一段时间,在生活里黯然神伤,在事业里畏首畏尾。
图片来自网络
2
自卑的模样
上面的对话中,主要体现了两种心理机制:比较和攻击。
这种心理表现方式在许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陌生,童年比成绩,成年比成功,比不过就“攻击”,不过自卑的人“攻击”多半是在内心里完成的。
曾奇峰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过这个隐秘的过程:在面对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时,人们的攻击性自动发射。如果对手显得比自己强大,攻击性就很快朝向自己,便出现自卑者都有的内心世界:自责、压抑、焦虑或者恐惧。这个复杂而迅速的过程,自卑者和旁人通常都察觉不到。
自卑是什么?在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一书中将“自卑情结”定义为: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
书中还提到,他们为什么这么自卑?为什么不敢放开自己?答案是他们把自己的成功目标定得太高,他们总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然而却无法实现。他们总是避开生活中真正的问题,每天在虚无中战斗,就是为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卑”像是反复发作的顽疾,可能我们一生都在跟它缠斗。
图片来自网络
3
自卑的转化
在事件发生冲突时,自卑人会产生一种想法:当自己被拒绝或否定,就意味着我不够好。
面对“不够好”这种想法,蔡康永说:“感到自卑时,不要只检讨自身的条件,而不检讨别人评价你的标准。如果你只顾着检讨自身的条件,那是检讨不完的。因为只要评价的标准有问题,再怎么好的人,也永远不够好。那个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
恐怕就是我们自己定的。
要知道,总有人嘴里很难说出表扬,总有人只喜欢表达否定,这不是你不好。他们的拒绝和否定,这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也和喜不喜欢你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你不在他的情境里,无法从他们的情境去理解他们的批评或拒绝。
我们面对别人的评判时,要怎么办?那就是拿回自己的标准。
关于自己的标准,在咨询中常常会有很多人说早已记不清了。正是因为“自己”模糊了,所以在面对别人的标准时,才会不坚定,才会怀疑自己。如果你也记不清了,请回头看看,在成长这条路上,随着时间的倒流,一点一点回想当初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又因什么慢慢的把那个自己弄丢了?
找回自己需要一些时间,不过娜姐相信,有一天你定会想起那个最初的自己,那时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愿望……在这样的愿望里,你发现自己就是一个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甚至是缺点多于优点的人,但这个人是完整的,不是一块剔出来的雪花牛排,用来议价的物品,而是鲜活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
当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准,你便会区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会因为对方的批评而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允许别人批评你,这样才能理解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检讨自己的不足,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那个时候,也不会因为对方的拒绝就讨厌自己,你找回来的自我标准,会让你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爱上自己,拥有爱的底气,这便是自信的底色。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