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习水县双龙乡杨坪村翁昌凤,右下肢静脉曲张有四年多,随着腿部迂曲扩张的血管越来越粗,经常让她感到酸胀沉重,尤其是长时间行走后更是感到疼痛难耐。前不久,听说在离家不远的温水镇卫生院能做静脉曲张的手术,她和家人商量后,来到温水镇卫生院做完相关检查,很快完成了手术,病情明显好转。
翁昌凤在习水县温水镇卫生院做CT检查
“在卫生院住了几天,医生和护士都很照顾我,服务很好。关键这里离家近,也方便家人照顾我。”翁昌凤说,随着年纪增长,自己也不愿意出远门,幸好现在家乡的医疗服务越来越好,“生病了在家门口就能治疗,实在太好了!”
2019年,习水县入选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强县域、强基层为重点,在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提升服务能力方面积极探索。
习水县温水镇卫生院检验科实验室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框架下,将县乡村单体的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以片区中心为目标,建立起了“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点+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习水县获批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习水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
“分年度梯次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单位,在一般卫生院重点加强延伸服务点建设,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努力优化医疗服务的网络建设。不断加强运行机制的探索创新,在人员编制、职称评聘、薪酬分配、人才的引育和医保支付等方面加强制度优化,促进‘1+N’模式良性运行。”习水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说到。
近年来,习水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抓手,统筹县域内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体系布局和运行机制。县级龙头医院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26个乡镇(街道)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取1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按照二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建设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对上承接总院、对下辐射带动一般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点和村卫生室共同发展。
习水县温水镇卫生院
温水镇卫生院是2022年贵州省第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之一,辐射周边7个乡镇超10万人口。习水县人民医院作为县域医共体的龙头医院,通过专家下沉带学带教、质控下沉提升标准、管理下沉增强服务等下沉措施,提升温水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当地群众健康需求。习水县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侯光志便是在温水镇卫生院名医工作室长期坐诊的一位骨科专家,每月定期坐诊,为当地及周边地区骨科疾病患者就近看好病提供了便利。
“我每个月要到卫生院坐诊2次,除了门诊诊疗外,还要开展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等工作。”侯光志说,长期在温水镇卫生院坐诊的县级专家有14位,都是来自县级医院大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儿科等科室的骨干人才,希望通过各科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能够整体提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温水镇卫生院设有23个科室,添置了CT机、腹腔镜、胃肠镜、激光碎石机等医疗设备,可以开展肝胆、泌尿、肛肠、骨科、胃肠外科等常规手术以及囊肿切除等微创手术。
习水县温水镇卫生院开展手术
习水县温水镇卫生院外科主任范波介绍,近年来,通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和设备采购,卫生院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现在二三级手术能够常规开展,在县级专家的指导下还能开展部分四级手术项目,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得到救治,就医体验也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习水把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立足于县域医疗次中心功能定位,以群众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需求为导向,采取“基本医疗+基本公卫+特色专科”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高一般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内涵建设。同时,探索建立“工矿服务型、旅游度假型、人员聚居型”为主的一般卫生院延伸服务点供给模式,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就能获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习水县土城镇卫生院开展介入手术
为了打通群众看病就医和公共卫生服务“最后一米”,习水县通过建立村卫生室运行管理制度、乡村医生县管乡聘村用制度、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乡村医生获得执业资格激励制度和医保支持等五项制度,实现村级医疗机构和人员配备全覆盖。
“家里谁有个头疼脑热,都可以向‘家庭医生’进行电话问诊,省心又便捷。”大坡镇裕民村村民张杰说,医生会定期上门为全家人做体检,监测血压、血糖,十分贴心。
习水县土城镇卫生院检验科
目前,习水通过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信息化赋能实现资源共享,网格化布局更加合理,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数据显示,县域内综合就诊率从2020年的90%提升至2023年的92%,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从2020年的51%提升至2023年的62%,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85%;县级医院三四级手术比例达64%、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同比增加31项;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与诊疗数据互联互通患者能够就近就地就医,极大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通讯员 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曾浩洋 杨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