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蝉鸣不断,烈日炎炎。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青耘黔行”夏乡之队10名师生怀揣着对乡村的深情与期待,于22日至29日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花江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聚焦当地“桥文农旅”的产业发展现状,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村委会座谈,在地文化组织调研,影像拍摄等形式,细致挖掘花江村产业资源。黔山秀水间,这支队伍以汗水为墨、以田野为卷,在炽热的阳光下绘就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桥:新桥古桥交辉,桥旅融合启新篇
“自高桥修建以来,来这里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我对我们村发展旅游业非常有信心!”花江村小卖部的周阿姨和实践队员聊起天来,眼里满是光。她口中的信心,正是她对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的期待以及对村委会在资源整合、规划引领、政策落地、村民动员等方面的信赖。实践队首站抵达了花江大峡谷,站在大桥观景台远眺,映入眼帘的是即将竣工的大桥如巨龙横跨峡谷,俯瞰脚下是深邃的谷底,远处是隐约可见铁链斑驳的铁索桥,新旧景观交织的画面令人震撼。
图为即将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高艺尹 供图
图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江铁索桥。高艺尹 供图
花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正国向实践队介绍道,配套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的207米全透明观光电梯即将建成投用——这部相当于70层楼高的“空中通道”,将从峡谷底部连接至桥体。电梯升降过程中,游客可360度无死角俯瞰625米深的峡谷全景。脚下是奔腾的北盘江。“这一世界级旅游设施的建成,将为咱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付正国话语里满是期待,“它标志着‘桥旅融合’模式进入新阶段。未来,我们还将打造锚锭攀岩、高空观星水吧及玻璃栈桥式餐厅等特色项目,致力于将花江村建设成为集峡谷观光、极限运动、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新桥飞架峡谷的壮阔身姿旁,下游江面上,铁索桥的轮廓在水雾中若隐若现。锈迹斑斑的铁链虽不复当年锃亮,却如倔强的筋骨般延伸向对岸。这座老桥是历史的刻度,既铭刻着烽火岁月的沧桑,又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精神基因——它如深扎大地的根系,滋养着这片山水的人文血脉。
625米的高度是现代工程的壮举,当游客透过透明轿厢俯瞰,铁索桥的锈迹与新桥的钢骨在视野里交织 —— 老桥的根脉滋养着新桥的前路,新桥的延伸又让老桥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根脉不断,路途向前,两座桥跨越百年的对话,正是 “桥旅融合” 最生动的注脚,也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密码。
文:红迹可循,耕读传薪
若说桥是跨越江河的时空纽带,那茶马古道便是镌刻在山谷间的历史经纬。同样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前者以钢铁筋骨连通两岸,后者以青石苔痕记录更深沉的过往。
实践队走进贞丰县花江村茶马古道,在这条浸润着红色记忆的石板路上开启沉浸式体验,循着历史脉络探寻文化根脉。队员们冒雨踏上征途,要在泥泞与湿滑中,亲身丈量长征岁月的艰辛,触摸那段滚烫的红色精神。这条蜿蜒在花江峡谷南岸古老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也曾是1935年红军长征时的重要通道,开国上将张爱萍率领的红三军团第十一团通过这条路,以一夜急行军180里的速度,抢占了北盘江渡口的战略要地。九十年风雨流转,峡谷间的雨丝依然斜斜切过天际,将青石板洗得发亮。如今,实践队的脚印与当年红军的草鞋印,在同一片湿滑的泥地里重叠。队员们深一脚踩进积水的石窝,浅一脚碾过带苔的坡地,裤腿很快被泥浆浸透,变成沉甸甸的深褐色。四小时三十五分的徒步里,“噗通” 的滑倒声不时响起,溅起的泥水糊在衣襟上,但没人停下脚步 —— 就像九十年前那些在雨夜里急行的战士,只是此刻,搀扶同伴的手、彼此鼓劲的呼喊,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冲锋。
此次活动,实践队重点挖掘红色资源。这条古道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承载革命记忆的血脉。1935年红军在此留下的足迹,成为当地珍贵的红色文化财富。实践队深入探寻,从张爱萍将军的行军路线,到战士们急行军的艰难险阻,旨在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脚下的泥泞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时空里的行者;当年的硝烟虽已散尽,但那份在艰难中向前的执着,正通过这双脚与脚的接力,在古道上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队在茶马古道途中合影。高艺尹 供图
随后,实践队拜访了72岁的老支书梁邵宇。这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张爱萍将军在花江指挥战斗的故事。“我让孙子辈把这些都写进了《岁月拾景》这本书里,”梁支书说,“就是希望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实践团在调研本上速记,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和屋外的雨声叠在一起。
此外实践队还前往民国时期贵州省政府主席李晓炎故居探访。当地老人李永兴生动还原了李晓炎作为“战时贵州省长”的传奇经历,队员们还参观了李家祠堂、古井及古树等人文景观,为打造具有在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提供了宝贵素材。
当文化资源的涓流汇入产业发展的长河,激荡的活力正重塑着乡村的肌理,实践队循着这份生机,走进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半禾共作耕读社,并与主理人陈晓龙进行了深度交流。这个充满创意与情怀的团队,正以其独特的“共生共益共创”理念,为花江村的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半禾共作耕读社,实践队见证了残垣断壁如何被巧手唤醒,焕发新生。原本破败的墙体,经过精心改造,变成了墨香四溢的耕读学堂;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立起了装满新知与梦想的报刊亭;而原本闲置的堂屋,更是蜕变成了激发孩子们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山孩子MOOK编辑部——孩子们围坐读报时的朗朗声、分享家乡故事时的雀跃语,漫过木窗棂落在院中,取代了往日手机屏幕的冷光。
陈晓龙主理人表示,半禾共作耕读社不仅关注乡村教育,为孩子们摆上绘本、乡土教材,更想让每个孩子在这里找到对家乡的归属感:当看着孩子们在书架前踮脚选书、在稿纸上写下“我的家乡有座铁索桥”,就知道他们这份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会慢慢长成他们心里的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半禾共作耕读社还计划将山孩子MOOK打造成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乡村的孩子细数家门口的茶马古道、铁索桥故事,深植乡土记忆;也让城市的孩子循着文字走进花江村,摸一摸老墙的温度、听一听峡谷的风声。这一创举,无疑为花江村的文化振兴和产业赋能带来新的机遇 —— 城乡孩子在交换视角中读懂彼此,乡村文化在双向奔赴里愈发鲜活,而这份活力,正让耕读社成为滋养乡村未来的沃土。
这支实践队的教学工作在耕读学堂的教室里进行,内容始终围绕着文化振兴的目标,聚焦乡土文化的激活与传承展开,配合半禾耕读的在地实践,他们不仅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创新形式开展防性侵课程与普通话教学。更在过程中融入了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比如将普通话教学与村里的老故事结合,引导孩子们用规范的语言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实践队深知文化振兴不是孤立的行动,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因此,在课程中,实践队也会和孩子们分享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故事,鼓励孩子们未来也能成为家乡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同时也默默期待着,能有更多同龄人加入到这样的实践中,让乡村文化在代代接力中焕发新的生机。令人动容的是在课程结束后原本腼腆的乡村孩子们主动走上讲台,用尚显生涩但充满勇气的语言,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梦想。这种敢于表达的转变,源于半禾共作耕读社长期深耕乡村教育的积淀,也离不开实践队带来的文化互动氛围。当孩子们发现自己口中的家乡事能被认真倾听,那份对本土生活的热忱便化作了开口分享的勇气。实践队深刻感受到,在农村公共空间稀缺的当下,半禾共作耕读社所展现出的凝聚力与共益共创氛围尤为珍贵。这种生命力,正是文旅发展中最应珍视的宝藏。半禾共作耕读社,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为花江村的未来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图为半禾共作耕读社。陈晓龙 供图
农:田畴共生,文脉滋长
实践队开展生态农业专项调研时发现,当地乡村正依托资源禀赋探索多元产业路径 —— 像花江村培育出 “红珍珠” 高粱、“贞丰糯米饭” 专用糯米、油菜等特色作物,同步发展生姜、水稻、黄牛、黑山羊等种养业;由半禾共作耕读社主导种植的生态水稻,在北盘江畔的试验田里也已进入关键生长期。这片位于北盘江畔的试验田,正探索着“耕读社+农户+研学”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无人机施肥比人工均匀多了!”参与管护的村民陈大伯指着长势喜人的稻苗向实践队介绍。这片试验田由耕读社统一采用生态种植技术,本地村民全程参与管护,作物收获后由耕读社保底回收。在此过程中,村民既能通过劳作获得收益,又能共享规模化种植后的增值红利,真正体现“共生共益”的合作理念。耕读社更以此为基础,计划将花江村打造成生态水稻示范平台,推动优质生态稻米规模化发展。
此次生态种植试验更延伸出“农田课堂”计划,让当地儿童参与农事体验,实现“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传承。这种“产业+教育+社区”的共益模式,正逐步形成村民共管、儿童共学、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
旅:以桥为核,串珠成链
实践队深入探索“桥为核、文为魂、农为根、旅为链”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既见证了花江村依托世界第一高桥 —— 花江峡谷大桥开启振兴的生动实践,也看到了资源散落如珠、亟待串链成线的挑战。目前,游客已能乘高空电梯观峡谷奇景、走铁索桥忆峥嵘,在民宿听布依山歌、在研学基地悟红色历史,但这份融合仍显松散:观光电梯准备投用但体验链条未全打通,布依族非遗与红军故事待系统挖掘,生态水稻的示范效应还未完全铺开,旅游标识的空白让茶马古道的石板路仍待寻访……这些如星点分布的资源,虽各有亮色,却尚未形成紧密相连的整体。
调研中,实践队队员们在笔记里清晰记下这些现实课题,更提炼出三重转型挑战 :如何将世界级工程的蓝图真正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收益?如何在市场化浪潮中守住红色文化与布依族非遗的本真?如何让传统农耕的质朴与现代旅游的活力和谐共生?
而破解这些问题的密码,或许就藏在游客的脚步里——当更多人乘电梯俯瞰峡谷时,他们能读懂大桥与铁索桥跨越时空的对话;家庭游客带着孩子走进耕读社,在生态稻田里辨认稻穗,在红军战斗遗址前听故事;民宿主人用布依族歌谣招待客人,用特色美食宴请八方来宾;向导在茶马古道上细数马帮传说……这些沉浸式的体验,正在把散落的资源串成链、连成片。实践队的同学们坚信:当更多游客的脚步丈量过红色遗址,城市家庭带着孩子在稻田课堂认识一粒米的生长,“桥文农旅”的每颗“珠子”都在互动中愈发鲜活,都会使花江村的“融合之路”越走越实。而他们记录的每一笔调研,都在为这串“项链”的收紧,添上属于青年观察者的注脚。正如付正国所说:“花江村还有不足,但当桥的雄奇、文的厚重、农的质朴真正融入每个细节,当游客与村民在共生中彼此成就,振兴之路自然会越走越清晰。”(通讯员 梅忠瑶 宋移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