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情
00:00 / -最近,一部电视剧在年轻群体中获得了极高的人气。吸引年轻观众的并非酷炫的特效或是英俊靓丽的明星,而是鲜活的人物、生动的细节,以及剧情背后现实的沧桑巨变——
它,就是《山海情》。
豆瓣网评分截图
《山海情》的故事从宁夏自1983年起逐步实施的三西地区吊庄移民工程讲起,此后主要讲述1996年以来飞速展开的福建对口宁夏的帮扶协作。
“山”指宁夏,“海”指福建,“山海情”这个名字正是来自于此。
本剧的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不少细节都凸显了当地条件的恶劣:村民粗糙的皮肤上沾满风沙,住在破败的土房,出门只有一望无际的荒芜,让观众仿佛感到干燥的尘土透过屏幕扑面而来。
本剧的故事,从马得福与张树成去追回不愿迁往吊庄的村民开始。现实中,西海固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从化妆到布景到服饰,每一处细节都在力求还原真实
在第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粮食紧缺,平时只能吃土豆;一位村民全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才能穿——现在听上去像段子一样的事,在当年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全家共穿一条裤子的村民
1991年,宁夏西海固连续大旱5年,甚至吃土豆都不能保证吃饱
在还原真实方面,本剧还有另一个亮点:方言。
剧中的人物主要来自宁夏与福建,一东一西,口音大相径庭,所以本剧专门推出方言配音版本。这不仅还原了真实,更形成了剧情上的张力——片中常常会出现福建人与宁夏当地人语言不通的情节,甚至还总闹笑话,这也是吸引众多年轻观众“入坑”的原因之一。
郭京飞饰演的福建干部的“闽普”把施肥的大粪说成了大“hun”
上面这些可以说是形式上的还原,而让本剧大火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故事与人物,正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出的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
剧中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有对应的现实原型,比如男主角马得福,这个角色吸收了闽宁镇好几个人的经历和故事,但主要的原型是闽宁镇福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
谢兴昌是第一批从西海固山区搬迁到闽宁村的移民。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谢兴昌当时就在奠基仪式的台下。闽宁村建村后,谢兴昌担任第一任村支书。
谢兴昌与《山海情》主角马得福演员黄轩的合照 图源新华社
另一位主角张树成的原型则是原永宁县委副书记兼闽宁镇委书记李双成。从开头劝说居民迁往吊庄开始,张树成可谓忙了一整部剧,一直对百姓尽心尽力,但在最后一集,他却突然遭遇车祸不幸离世,这猝不及防的剧情让很多观众感觉编剧太“狠心”了——但这其实是对现实的还原。2004年,张树成的原型李双成在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
张树成的这段台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句话正是来自角色原型李双成。2004年6月的一天,永宁县杨和镇红星村300多村民因对拆迁补偿不满意,来到县委门口。李双成得知后,拔腿就往楼下跑。有人好心提醒他,担心他被“围攻”。李双成淡然一笑,说:“共产党的干部怎能怕群众呢?”
本剧中期的主线剧情,是福建省派来专家凌教授带领当地群众种植菌草脱贫致富,他的现实原型名叫林占熺,被誉为中国“菌草之父”。剧中凌教授带领乡亲们盖菇棚、建冷藏库、跑销售;现实中,林占熺肩负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任务,花了十四年时间,终于让戈壁滩上长出了致富的菌菇。
剧中,村民自发送别凌教授
央视报道林占熺的事迹
除了这些主角,在剧中每个大大小小的人物身上,都能找到来自现实的沉淀。正如本片编剧组成员未夕微博所说:
“那些事都是真实的……垦荒是真的,那些沙石土是一遍一遍过筛后才能种粮食的;没电是真的,没水是真的,为了取一桶水,要在机井排大半天的队;扒火车是真的,流民客死他乡是真的,移民与农场员工共同出资安葬死者是真的;种蘑菇是真的,菇棚里的温度高达五十度,再加上培养基都是牛羊粪沤出来的那种味道,那不是一般人都吃下的苦……我真的很难忘记看到这些材料时心里感受到的震撼。西海固人民真伟大!”
《山海情》编剧组成员未夕微博
《山海情》如此真实的描摹这种穷苦,却并没有一丝埋怨或控诉,它是正剧,不是悲剧。这其中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那份有韧性的,打不死、锤不扁、掐不灭的奋斗的精气神。
《山海情》宣传海报
从千沟万壑、戈壁飞沙、土坯房、地窝子,再到学校、水渠、柏油路和现代化的城镇,《山海情》没有为时代加“滤镜”,也没有渲染人物的“高大全”,更没有回避移民扶贫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普通个体的复杂心态。恰恰是这样的“有生活、没口号”“有苦难,更有苦干”,成功将无数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带入到历史现场。
正如一条观众评论所说:“这不是连续剧,是史诗,是真正发生在黄土高坡和戈壁滩的故事,是我父辈们的伟大生活画卷。”
《山海情》结尾一幕,可谓是“换了人间”
如今的宁夏西海固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加上小气候改善,植被有所恢复。剧组虽然去了闽宁取景,实拍却已经拍不出当年的荒芜——扶贫工程简直就像改天换地一样,变不回去了。
不只是宁夏,在中国各个地区的脱贫路上,也有着无数同样改天换地的脱贫史诗。就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贵州。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脱贫923万人,每年减贫人数100万人以上,减贫人数全国第一,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变成脱贫人数最多的省;目前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省有188万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城镇,其中贫困人口154万人。
这份成绩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作为一名贵州人,笔者很容易理解为何《山海情》如此令人动容,因为它讲述的正是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
还有什么,比群众幸福的笑容更能打动人心?
文字:王一雄 配音: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