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开发区是铜仁重要的集中工业园区,也是260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新家园。在这里,他们不仅脱了贫,有了新工作,更在城市生活中编织了新的梦想。今天,跟动静记者一起认识大龙开发区德龙社区的两个年轻人——吴朝林和史亚康。
德龙社区里2800多户13000余名居民都是来自德江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吴朝林和史亚康就是其中一员,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德龙社区的志愿者。
每天一早
吴朝林夫妻都会准时出门开店
步行两分钟
就能到他们经营的窗帘店
而这个时候
史亚康驾车出门
只需五分钟
就能分别把妻子和孩子
送到社区的服务中心和幼儿园
史亚康的老家在德江县沙溪乡,当地缺水,自然条件非常差。虽然史亚康在退伍后,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但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他们还是进入了精准扶贫的名单。
同样因老家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无法发展的
还有吴朝林一家
过去的生活条件
吴朝林的妻子徐秀还历历在目
徐秀告诉记者,他们谈恋爱前两年,都没去过吴朝林老家。去之后,发现条件非常差,不仅住的是木房子,就连厕所也在猪圈里面。
2017年,大龙开发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正式启动,这里交通便捷,岗位充足,教育、医疗配套完善,许多让像吴朝林和史亚康这样的年轻人,看准了机会,不但主动要求搬迁,还动员亲戚朋友一起搬。
享受到了国家搬迁的好政策,吴朝林又看准了政府的创业扶持。夫妻俩开了家窗帘店,如今小两口的生意越做越好,仅去年就挣了十几万。
大龙开发区德龙新区搬迁户王桂霞告诉记者,他们不仅做得好,两口子也很聪明,很多人都找他们做窗帘。
“那个时候条件不好,我娘家没人过来。现在日子好了,今年我们要开车回湖南,把父母接过来,双方父母在一起,团团圆圆地过一个年。”吴朝林的妻子徐秀说。
苦于在老家无法发展的史亚康,搬迁后迅速在大龙产业园区找到了工作,还承包了许多新房的水电、橱柜安装等,每月能挣到4000多元。稳定的收入让他们家脱了贫,更给了史亚康实现理想的勇气,他决定参加社区居委会下一届党支部书记的选举。
在德龙新区,吴朝林和史亚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社区的5700多名劳动力中,实现就业创业的有94%。而以岗定搬的大龙易地扶贫办搬迁安置点,实现就业9500余人,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率达到了100%。
史亚康说:“要勤劳,要争取,要抓住机会,人才会脱贫。在这里,对家庭,对子女都有很好的机会。我们在家庭稳定的情况下,还会为其他人服务。”
“走出大山是我的理想,现在实现了,我小孩在这里出生,不管是交通、教育、医疗都比以前好了很多,孩子会有更好的前途,我们也会过得更好。”吴朝林说。
夜幕降临
吴朝林和史亚康
又穿起了志愿者的红背心
享受政策红利而改变命运的他们
也想把关爱带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