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尽办法、智计百出。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位,也有着她的高招。
她是紫云县县级优秀教师,她是县级优秀班主任,她是同事们口中的“明星”,她是学生们心中的良师,她就是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张金婵。从教15年,她一直践行“用爱心浇灌,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诺言,不断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3年以来,她所带语文学科的班级,教学质量均在全县名列前茅,2016年,她获得紫云县教育局中学语文“教学能手”称号,2018年她申报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初中语文)成功,同年她还被聘为紫云县“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集体备课专家。
张金婵说:“我是农村学校的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能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是我最快乐的事。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做好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2013年,张金婵从格凸河镇羊场中学来到了紫云县第一中学,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张金婵告诉动静记者:“来到这样的一个县城学校,对我原来的知识储备还是教师的基本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要努力做得更好一些。”
做得更好,是张老师对自己的要求,那到底要怎么做呢?她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叫“反串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们当“小老师”,自己组队备课、试讲、上课。别看他们年纪小,但是站上讲台毫不怯场,上起课来有模有样,板书、提问、答疑,该有的教学程序一个不落,张老师也高兴地当了一回“学生”。看着神采飞扬的孩子们,不时记录下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课后和学生们交流。同时她还鼓励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用舞台剧的形式来表演课文。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加强了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张金婵认为,让学生自己喜欢上一门功课比较难,所以要靠老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的智慧等来吸引孩子注意力到课堂上来。
张金婵知道,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基础。每上完一堂课,她都会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并认真地做好教学日记,不断地积累经验、查缺补漏。同时,为了提高全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她经常组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开展教学研讨,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帮助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她告诉动静记者:“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我们工作室来引领我们全县的其他学校,语文学科的老师跟着一起有这种浓浓的教研氛围,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到另外一个层次去。”
张金婵知道,要教好学生,就必须走近他们,她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们关心的或者面对的问题展开讨论。同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特点和家庭情况,她经常和学生一起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她来说,只要学生需要,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临时的课堂,尽心辅导孩子的学习,为他们答疑解惑。她对学生的关心触及到方方面面,甚至于学生的寝室卫生,冬天盖的被子冷不冷,她都要亲自过问,真正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张金婵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她申请到狗场中学进行支教,她是如何举办成语大会、书签制作、读书小报比赛等活动,点燃学生们阅读热情的呢?敬请关注明天的动静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