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落下帷幕,在论坛期间,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就低碳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球性、行业性话题进行了探讨,取得多项成果。
7月12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开幕
贵州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贵州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为人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丰富的案例。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贵州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载平台。
黔金丝猴
从动植物物种情况来看,据统计,贵州全省现已知生物物种24547种,物种数量在全国排在第4。现已知有300多种贵州特有的动物、有280多种贵州特有的植物,如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白颈长尾雉、雷山髭蟾、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单性木兰、掌叶木和红豆杉等贵州特有或主产于贵州。贵州也是中国蝶类资源较丰富和集中的省份之一,荟萃了大量的蝴蝶物种,还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金裳凤蝶和中国特有的雷公山金灰蝶、毕节梳灰蝶、贵州靛灰蝶等。
掌叶木
我们知道,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今天的人类仅仅在几万年前才从非洲大陆走向世界各地。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博弈,使得人类总结出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即原始的文明。
部落、村镇、种植、养殖的出现,特别是铁器被普遍使用,使人类从纯粹的通过采摘和狩猎等向大自然直接索取资源变成了通过劳动创造资源产品,维持人类的生计,进入了农业时代,产生了农业文明。在3000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原始文明所总结出来的主要内涵和理论精髓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工业文明的到来。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的同时,也给全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而且造成了许多不可逆的影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垃圾、白色垃圾、激素、抗生素、干扰素等等,使得地球环境岌岌可危。一些物种在这样的改变中来不及适应,导致了灭绝和濒临灭绝。
持续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全球的平均气温在近30年时间内上升了0.6℃,而极端温度的震荡幅度增加,频率加快,灾害性的气候现象频繁发生。难以适应快速改变的环境条件的物种,在灾害天气面前被淘汰出局,生物多样性发生锐减,特别是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濒危的程度和濒危发生的速率急剧、加快。一些陆生动物也因为食物、水和居住环境的改变而濒临灭绝。近300年来,灭绝物种的数量是之前几千年灭绝物种数的总和。
黑颈鹤
在快速的环境改变面前,有些物种选择了改变自己,尽量去适应新的环境。但更多的物种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改变,而选择了逃离,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今天的鸟类迁徙通道逐步东移,南方物种的北扩,包括钳嘴鹳在中国南方的广泛分布、红腹锦鸡的向北分布、鸳鸯繁殖习性的改变等,都是选择的结果。甚至大红鹳(火烈鸟)在贵州的出现、西双版纳大象的北迁、黔金丝猴栖息地的萎缩等都可能是选择的结果。如果物种既没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又不愿远走他乡,结局将是什么?
答案是:走向灭绝!
高密度的聚集和潜在的竞争使疫病爆发的风险和频率增加,高效率的交通和人员流动使流行病在全球流行的速度和风险也极度增大。一些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人类,也威胁着其他物种。以人类为首的物种在环境和生态系统快速改变中快速的退化,或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基因和行为的漂变。
中华秋沙鸭
从你我做起!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的活动是今天生态系统演变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规范人的行为,总结和传承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是人类得以长期繁荣的关键。这种规范就是法律的基础,最佳表现形式就是法治。
单性木兰
今天的各种法律法规,正维护着包括人在内的大生态系统的运行,《环境法》《森林法》《水法》《海洋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法》《生物安全法》等,规范了人与环境、人与物种之间的关系;《民法》则规范了人与人的关系。有了这些法律为基础,才有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秩序。
贵州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少数民族也众多,传统文化复杂多样,在传统文化中有非常经典的生态文化内容。将这些生态文化进行总结,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结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使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成果发挥更加光彩夺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