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小莫说音乐丨跟踪管乐团之神秘而低调的巴松

动静原创撰文:莫梅
1620094680

很多人对这个连续五天的“五一”长假吐槽多多,我是不以为然的,假如可以自由调节工作和休息时间,我倒是愿意连续工作N多天,然后连休N多天的,当然,这种想法有点幼稚,它会阻碍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相互交换,进而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长假第二天,我到小区门口去买点日常的新鲜蔬菜,这天中午的阳光有点火辣辣盛夏的意思了。理发店老板娘和一对在店里打工的夫妻排排坐在店门口的简易沙发上吃着红彤彤泛着油光的红油米皮,我禁不住吞着口水赞叹:“天,你们吃的这个凉拌米皮看起好舒服哦!”老板娘说:“姐,那给你也拌一碗?”我脸皮一点都不厚地说,“可以嘛!”打工女人立马起身给我也拌上一碗,我根本没拿自己当外人坐下就吃。老板娘是四川人,她家的口味自然红重而麻辣。打工夫妻的一双儿女,大的儿子7岁,小的女儿3岁,在店门口跑过来跑过去,正跑得欢呢,突然爸爸就吼起来,今天还没有练琴哈!儿子嘟囔着说,“跟妹妹再玩十分钟嘛”。我问妈妈,你儿子在学什么琴,妈妈说学校好多孩子都在学习乐器,我们没条件就选了口琴,我说,那也很好很了不起呀!

脸皮一点不厚的我在街边蹭吃蹭喝来的红油米皮,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是不设防的

想起我小的时候也喜欢钢琴,我们那个年代钢琴是奢侈品,家里也没条件,我爸爸就斥巨资给我买了一架卡西欧电子琴,还给我手工做了一个木头架子放琴,坐在琴前就跟坐在钢琴面前似的。我们家住的院子里学琴的孩子不多,每天练琴,邻居都觉得很新奇,就跟我妈说,你家孩子很了不起哦,我妈说,她喜欢,她爸爸给买的,要是有钱她爸爸还要给她买钢琴呢。后来我工作后,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给自己买了一架好像都已经被市场淘汰了的东北营口生产的“公主”牌钢琴,因为气候的不适宜,至少是被贵州市场淘汰了,但“公主”陪伴我多年,后来还陪伴过我家nia妹多年,当年她“砸钢琴恨钢琴”的就是这位“公主”。

就是这位“公主”,1995年来到我家,读书时,我曾经用钢笔笔帽狠狠地在指间上转个圈,假装被烫伤以达到躲避上课的目的,以后基础太差就搁下了,“公主”成了摆设。后来有了nia妹,五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年后,她用“砸钢琴恨钢琴”的宣言再次让“公主”成了摆设。

我那个时候对于乐器只有极少的认识,直到我上了大学,班里不多的二十个同学里,大部分是学习声乐的,还有少部分学习钢琴的,学习手风琴的,我是学习理论的。班里学习这些专业的,因为普及得广泛都显得极为普通,唯有两名男同学尤为高傲,因为他们学习的乐器我在进校前是没有见过甚至不知道的。曹瑞和关昕是我的两位大学同学,我在学校跟他们玩儿得来一多半原因是我对他们的崇拜。每次他们背着琴在巴掌大的校园里走过的时候,我都是心生羡慕的,他们也很做作,那么庞大的琴其实是可以拆分装在琴盒里拎着走的。那时候,全校就他们俩学习这件乐器,他们就时常不嫌麻烦也不怕被撞让庞大的琴斜挎着骄傲地在校园里显摆,牛极了。毕业以后曹瑞去了银行工作成了一名银行家,关昕初心不变成了一名职业乐手,我们不常见面,但偶有见到也会特别做作地行熊抱礼。

这件乐器就是管乐团木管乐器中的低音乐器巴松,也叫大管。

很多年后,我上次在说到举重若轻的双簧管的时候说到过陈睿明老师,我大约在睿明老师的班里旁听了一个学期的课程,收获颇丰,给我那段极端无聊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打开音乐视野的乐趣。后来停课我猜想有一点睿明老师要当爸爸了的原因的,天上的小孩子在选爸妈了,这是天大的事情,有些课程是得做些放弃的。

我记得有一天睿明老师请还未出生的孩子妈妈到台里来找我取一份资料,大肚子妈妈娇小而清秀,我那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这位小妈妈是吹奏巴松这件神秘而庞大的乐器的。

小妈妈叫杨也,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的巴松老师,她是瑞士卢加诺音乐学院第一个完成音乐表演巴松专业本科课程并且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中国人。音乐学院全球网络直播过她的毕业音乐会,那天的音乐会也是杨也的毕业考试,全场座无虚席,音乐会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现场所有评委都给出了6分的满分,一个娇小的东方姑娘能够把巴松这件典型的西洋乐器演绎得如此精湛不禁让人盛赞:了不起的中国人!

室内乐演奏中的杨也(右一)

17岁的杨也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就踏上了飞往瑞士求学的旅途。刚下飞机,在苏黎世机场,回头按电梯一秒钟不到的功夫,她放在行李推车上的两个包不见了,护照、身份证和全部的生活费都在里头,异国他乡,孤身一人,身无分文。这样的场景因为我家小孩也在国外求学而令我感到害怕。  

警察局通知了大使馆,大使馆又通知苏黎世音乐学院学生会,学生会叫来一名学生帮助杨也,这名学生也来自中国,他叫陈睿明。

后来警察在垃圾箱找到了杨也的包,里边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刚到瑞士的经历就给17岁的杨也上了一课,这一课令她至今难忘。我想这个经历当然忘不了,因为丢了包却得了陈睿明,来源于生活的浪漫小说里的矛盾冲突都是这样设计情节的,那样美好。

欧洲著名巴松演奏家、教育家嘉伯·梅萨罗斯(Gabor Meszaros)教授是杨也的导师,师徒第一次见面是在2005年8月瑞士苏黎世国际木管音乐节国际音乐交流会上,杨也在此次音乐节上要参与几场重要的演出,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场她的独奏音乐会,GM观看了杨也的演出,对她的演奏赞赏有加。

杨也与他的导师嘉伯·梅萨罗斯(Gabor Meszaros),那时候的手机像素真是令人遗憾

杨也的演出海报

毕业后,陈睿明带着来自黑龙江哈尔滨不多见的娇小的东北姑娘杨来到贵州教授巴松,由于这件乐器小众的特征,发展并不成熟。在贵州师范大学,杨也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把在瑞士学到的先进的巴松教学理念带到贵州来,希望能够推动贵州巴松教学与实践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慢慢拓荒,这两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杨也在指导学生上课

杨也在课上做示范

学术交流的融合和进步是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如同陈睿明与杨也的融合,他们诞下的娃娃可爱极了。

天上的娃娃“落”下来恰好被妈妈搂住

在师大管乐团里,也是因为巴松的小众,整个乐团木管编制里只有一支巴松,且也是一位娇小的女孩子,这让我有些惊讶,想起我那两个骄傲得不行不行的男同学我就想跟他们说,从此,我就不再崇拜你们了哈。

学习巴松的女孩子也是那么美好,她叫孙凡淑

巴松的音域是整个木管乐家族中最低的,但同时它的音域跨度又是极为宽广的,这意味着演奏者既能吹出极低的音,也能奏响较高的音,它会随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而演奏出更高的音。我觉得巴松的声音接近于低沉的充满磁性的男性嗓音,它结实有力的低音能够稳稳地托住木管乐器中那些小巧的如单双簧管以及长笛的自由飞扬,跟双簧管一样,巴松也是靠两个簧片发音,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低音双簧管,演奏难度也是极大的。

神秘而低调的巴松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是一位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我们熟悉的他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也是世界上为巴松写下最多协奏曲的作曲家,为后世留下了39首巴松协奏曲,数量仅次于他写的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笔下的巴松协奏曲展现了丰富的音乐情绪,而且每一首协奏曲都考验着巴松不同的演奏技巧,可见维瓦尔对巴松这件神秘而低调的木管乐器的喜爱。

a小调大管协奏曲

a小调大管协奏曲

00:00 / -

点击听音频↑↑↑

“跟踪”说到这里,管乐团里的木管乐器家族的主要乐器就是这些了。印象中演奏这些乐器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那样深沉而又讲究,他们在舞台上放松舒展自信的表达都是通过每天不间断的看起来不自由的刻苦训练和劳动获得的,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底气。我在管乐团这片“田野”里观察老师和同学的时候,那些享有盛名的老师和正在成长的同学,他们的音乐世界之外的经历美妙又残酷,令我着迷。

那天,我在理发店门口蹭吃蹭喝了人家一碗凉拌米皮离开后,那个七岁的男孩开始练琴了,突然想起那年带我爸妈去重庆游玩的时候在一家文具店买了两只口琴,我想,我应该送一只给这个小男孩的,每一个喜欢音乐的孩子都该得到帮助。

延伸阅读:

杨也,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管专业教师,亚洲双簧协会理事,中国大管学会理事。毕业于瑞士卢加诺音乐学院。从小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岚松学习大管。

2005年8月由瑞士苏黎世国际木管音乐节组委会邀请赴瑞士参加为期两个星期的音乐交流会中表现出色,并被当地日报以头条报道。

2006年7月——参加了瑞士堤契诺州举办的音乐节,在音乐节上多次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以及与交响乐队合作演出。

2009年7月在瑞士堤契诺州举办的音乐节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曾担任瑞士卢加诺青年交响乐乐团巴松首席并多次到意大利巡回演出。2010年6月在瑞士卢加诺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编辑

曾璐

责编

苏畅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