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一壶顶千金,军民现真情!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27609800
积分商场

(海报制图:佘义婷)

 

雪鬓霜鬟的老人伸出枯瘦的双手轻抚着岁月刻印在“我”身上的痕迹,作为一只水壶,没有了壶盖和壶带的“我”连身上的绿漆都早已斑驳脱落,但几十年来王超德每每摩挲起“我”都是那样的轻柔,似乎里面饱含着一段难以舍弃的情感……

1935年1月,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红军准备兵分三路到四川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北路是红一军团,中路是中央纵队和红五军团,南路是红三军团,当年经过习水县九龙街道图书村的就是北路的红一军团。

王超德是土生土长的习水县九龙街道图书村村民,当时,年幼的他对红一军团刚来到习水县的情景深刻依旧。“当时我也不知道红军,只是拿着粮食藏到一个山洞里了。没两天,红军来了,只看见路上列队走过来。”

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村民们并不了解红军,害怕得将自家粮食藏进山洞。王超德也跟随着家人到山上躲藏,直到第二天,在村里留守老人的呼唤下,村民们才各自回到家中,并没有王超德想象中的烧杀抢掠,出乎意料的是这支队伍格外的和善客气。

穿着朴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处宣传红军政策……渐渐地,这支由外地青年小伙儿组成的队伍获得了村民们的接纳,一些村民还自发拿出藏进山洞的谷子,碾成大米,红军部队用铜元从村民手中购买了大米和酸菜,大家还纷纷腾出房屋空地让红军借住,王超德家的堂屋也留给了战士们过夜,还是个孩子的王超德也将红军的好默默地记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红一军团的战士们就往土城方向行军开拔了。王超德得知红军走了,不舍之余还前往堂屋去确认,却意外在右角边上谷草堆里捡到了“我”。于是,作为图书村红色记忆的一个见证,“我”一直被保存在王超德家里。

如今“我”已经陪伴他度过了86年的时间,前不久王超德将“我”无偿捐献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带着珍贵回忆的“我”来到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开始向更多的人讲述那段发生在习水图书村的军民情缘……                  

(图片及部分文字资料由四渡赤水纪念馆提供)

记者

李发静 王楚含

编辑

谢磊 曾璐

责编

胡涛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