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交融出新,是贵州京剧院在剧目创作上坚持60余年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升级打造的京剧《阳明悟道》宛如山涧清泉,为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创新探索注入了活力,再次让贵州戏曲焕发新的光彩。
《阳明悟道》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为精神内核,将心学精髓与京剧艺术深度融合,完成了一次跨越五百年的文化对话,开创了京剧创造性演绎哲学思想的新范式。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这部历经30载精心打磨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哲学深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典范。
守正创新展新篇,黔派风格韵悠远
贵州京剧院深谙“守正不渝,创新有道”的艺术真谛,《阳明悟道》在艺术创作上展现了破局者的勇气。面对“哲学家入戏”的创作难题,贵州著名编剧陈泽恺先生深入研读《瘗旅文》等千古名篇和《传习录》等经典著作,准确把握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编写剧本。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龙冈悟道》初试啼声,经新世纪初《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淬炼打磨,直至今日《阳明悟道》的华彩绽放,三代贵州京剧人接力耕耘,从如今已古稀之年的创排元勋曹剑文先生,到凭借《阳明悟道》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的冯冠博,再到新锐力量詹志凯、李威,三代人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梨园传奇。
《阳明悟道》作为一部哲理剧,如何接地气是主创人员最费心思之处,最终他们在贵州少数民族群众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心学相结合创新性演绎,用“以俗诠雅”的叙事方式,将心学“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舞台语言。如在“龙场悟道”重头戏中创作的苗家祖孙与王阳明的“三问三答三思”,借俚歌民谣演绎天地大道,以日月之行喻人心性,以水之德喻人之行,既保持了心学的思想高度,又赋予了传统戏曲鲜活的民间气息。
舞台呈现上亦见功力:贵州山水、少数民族建筑与宋画青绿相结合的舞美基调中,太极阴阳的舞台造型暗合心学玄机;王阳明饰演者冯冠博的表演以形绘神、行云流水,举手投足间尽显深厚的艺术造诣与高超的舞台掌控力,从触犯刘瑾受刑时的吊毛抢背到龙场悟道后的气韵沉凝,每个戏曲程式动作都成为人物精神蜕变的注脚;将苗族歌舞融入京剧的表现形式,营造出京剧舞台上少有的宏大、多彩、壮观的戏剧场面,增加了剧目的观赏性。
尤为难得的是,音乐设计在保留京胡神韵的基础上,融入芦笙等韵律,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在与京腔京韵的碰撞中激荡出“知行合一”的哲学回响,实现了观众与五百年前哲人的一场直抵心灵的共鸣。
艺术为民润心田,跨媒传情共翩跹
《阳明悟道》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艺术为民”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贵州京剧人扎根基层的真挚情怀。《阳明悟道》的创作源于贵州少数民族群众,演出亦回归人民。贵州京剧院将该剧的演出舞台带到了贵州的大山村寨、校园操场、社区景点,通过民族巡游大联欢、路边音乐会、灯会庙市、周周有戏、网络直播等创新服务形式,让阳明文化的火种在基层一线与云端直播间同时绽放。
更可贵的是,《阳明悟道》探索出一种别具匠心的观演心灵互动: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该剧通过阳明心学“启蒙式”的演出,营造出“台上台下同悟道”的精神共鸣空间。当“00后”观众带着剧场余韵走进书店寻觅《传习录》,或循着直播间的思想星火踏入戏曲殿堂,这种传统文化从“云端”走向生活的生动转化,揭示了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的密码:唯有让经典活在当下,方能永葆生机。
崇德尚艺承古训,薪火相传续华章
贵州京剧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崇德尚艺”的理念。在专业训练上,剧院建立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体系,要求青年演员既要掌握传统技艺,又要具备创新意识。
在艺德培养方面,剧院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培养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职业操守。在传承创新方面,贵州京剧院通过“以戏带功”的方式,使青年演员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剧院鼓励青年演员不仅要完成剧目的角色塑造,还需参与剧本研讨、导演构思等环节。通过剧目创、排、演的“全流程”参与方式,培养青年演员的创新能力和艺术担当。《阳明悟道》的创作、演出青年演员不仅担任了主演,而且被委以重任。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全国巡演、三度赴京两度入沪交流推广展演、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等重要演出活动及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赛事中均由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且全部演出都获得了圆满的结果和优异的成绩,使青年演员从一开始的信心不足到后来登任何舞台都可泰然自若。
贵州京剧院通过《阳明悟道》,不仅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阳明文化的魅力,更为新时代戏曲创作如何守正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守程式而不拘成法,重思想而不失趣味,植根本土而不囿于地域,惠民乐民而不媚俗迎合。这种探索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成果转化运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作者:张广庆 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动静智库专题页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动静智库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