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古已有之的“牛瘪”食俗,你可知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611196800

白酸和红酸,在黔东南都是普遍食用的,而另一种奇特的食俗“牛瘪”,则主要流行于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和锦屏等县,还见于三江、融水、河池等广西的部分地区。

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榕江乡土教材》“乡土社会”中说“牛瘪”是“所谓汤液者,即牛之小肠内所贮藏的绿色液体也。伊等即用此绿液作调味之用。亦有以羊胆、猪胆之汁作调味之用者。”百度百科对“牛瘪”是这样释义的:“牛瘪,又被称为‘百草汤’,是黔东南地区独特的一种食品,深受侗族苗族人民喜爱,被黔东南少数民族视为待客上品。牛瘪的制作工序复杂,人们将牛宰杀后,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拿出来,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煮沸后将液体表面的泡沫过滤后食用”。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侗族在杀牛、羊之前,都会先给它们喂些新鲜草料和食料。广西融水苗族的做法是喂如首乌、绿豆、葛根、柴胡、党参、土人参,当归,防风、金荞麦之类的中草药。待牛、羊食用半小时后再宰杀,然后从牛、羊胃里取出这些还没有消化的内容物,加上佐料花椒、生姜、陈皮、香草等,有的放茴香、菖蒲和吴茱萸,入锅内煮沸,将液体表面的泡沫及杂质除掉,过滤回锅加入食盐、葱蒜、辣椒才成。所以“牛瘪”又被称为“百草汤”。

图片来自网络

每次去黔东南,主人家总会用牛瘪来招待,虽说是“待客上品”,我是浅尝辄止,除了感到有些味苦,真没有品出什么奇特的味道,关键还是有点不习惯。严格说起来,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主要还是心理因素。我表妹夫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来榕江吃到牛瘪,不仅能接受,还说味道不错。

其实,牛瘪和白酸一样,也是历史极为久远的食材,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五代。唐代曾任广州司马,后来居南海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中记载:“容南土风,好食水牛肉。言其脆美。或炰或炙,尽此一牛。既饱,即以盐酪姜桂调齑( jī )而啜之。齑是牛肠胃中已化草,名曰‘圣齑’。腹遂不胀。北客到此,多赴此筵。但能食肉,罔有啜齑。”容南指容州之南,容州在今广西北流市。当地风俗,每次设宴,要烹一头牛。众人饱餐牛肉后怕消化不良,用“圣齑”来化解。外来客人估计也是不习惯,只吃牛肉,很少有吃“圣齑”的。

《太平广记》所引《玉堂闲话 》,为五代时曾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的王仁裕所撰,其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蜀人刘隐,曾为益部监军使送信,去巫山黔中以南的地方,当时称作南州。州多山路险,不通乘骑。快到南州时,州牧派人来接,请他相背而坐在背笼里,揹着他到州郡,州牧亦坐背笼来迎接。州府在桑树林里,就是几间茅草房。州牧设宴招待,烹一牛犊,“乃先取犊儿结肠中细粪,置在盘筵,以箸筋和调在醯( xī 醋)中,方餐犊肉。彼人谓细粪为圣齑,若无此一味者,即不成局筵矣”。康熙《贵州通志》在“艺文·杂记”也转载了这个故事。清代浙江嘉兴吴仰贤在《黔中苗彝风土吟》中咏道:“卜来鸡骨岁丰穰,宴客争罗异味尝。海错山珍是何物,登筵夸道圣齑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齑部汇考”在“圣齑”条云:“齑如青苔”,非常形象。所谓“圣齑”,即是牛瘪。

王仁裕像,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涉及的地区约为今湘西和贵州铜仁及黔东南的东部,其中“不乃羮”记载:“牛羊肠脏略洗,摆羮,以飨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岭表録异》曰:交趾重不乃羮,先鼻引其汁。不乃者,反切摆也”。但是《岭表録异》的原文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及我国广西部分地区)之人重‘不乃羹’。羹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令极肥浓,滤去肉,进之葱姜,调以五味,贮以盆器,置之盘中。羹中有嘴银杓,可受一升。即揖让,多自主人先举,即满斟杓,纳嘴入鼻,仰首徐倾之,饮尽传杓,如酒巡行之。吃羹了,然后续以诸馔,谓之‘不乃会’”。交趾人用羊肉、鸡肉、鹿肉与骨头一起煲成“不乃羹”,肥浓鲜美,肉捞出来,用“调以五味”的汤待客,大家用一个“有嘴银杓”轮流“鼻饮”。这种用鼻子饮食的“不乃羮”和《溪蛮丛笑》所说的显然不是一回事,仅仅是称呼相同,都是称为“不乃”,即“摆”。而《溪蛮丛笑》中的“不乃羮”,即“摆羮”,则更接近于牛瘪。“摆”和“瘪”亦一音之转。南宋周去非,字直夫,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任广西钦州教授,在所著《岭外代答·食用门》“异味”中说;“煮羊胃混不洁以为羹,名曰青羹”,即羊瘪。

清人俞蛟的《乡曲枝辞》又说:“柳州诸邑皆苗,”“椎牛剖分其肉,而生啖之;去牛肠,取垢,揉其汁白如浆者,聚盎内,醮肉而食。人以为秽,而彼则不啻珍错。《岭表录异》谓交趾重‘不乃羹’。不乃羹者,即牛肠之垢。柳州距交趾不远,故其食物之相类,如此。”俞蛟自己说“天下事,经乎目者,可核实;得于耳者,当存疑。”“余乡人多奔走四方,每当燕集,各举其所阅历,离奇诡异”。上述“不乃羹”肯定是听乡人传说的,不过可以认定为吃“牛瘪”的习俗。

拉拉杂杂引了这么些典籍,其实目的是,我们在作旅游宣传时,对游客感兴趣的食俗吃“牛瘪”,完全可以说: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是有书为证的

榕江千人牛瘪宴,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