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都匀,有一个20片标准足球场地构成的足球小镇。它除了为各类国内外足球赛事、球迷社交活动、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提供场地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青训学员进行封闭式训练和食宿接待,以及为国际化青训组织提供管理服务,贵州恒丰队的青训基地也建在这里。
每天下午两点,贵州恒丰U13、U15、U17及U19四个不同梯队的近140名队员会在这里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这些孩子经过重重选拔后,符合条件的才能成为贵州恒丰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训练营的队员来到足球小镇进行系统、封闭的训练。俱乐部除了为他们免费食宿,还与附近学校合作,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上文化课,以免耽误学习。
今天是世界足球日,为了解贵州足球青训的相关情况,动静记者专访了贵州资深青训教练、贵州恒丰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青训总负责人袁弋。
踢足球,踢的不只是“足球”
袁弋,从90年代开始就一直投身于青少年足球训练至今,所以从事青训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不忘初心的情怀。据他回忆,90年代初,贵州便先于其他地区将足球青训推向市场,走向职业化。尽管当时的硬件设施条件较差,但教练员的配备及训练方式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也让贵州青少年足球队在全国各地举办的高水平赛事中披荆斩棘,屡创佳绩。“大家熟悉的贵州籍球员范云龙、蒋亮等都是当时跟着我打比赛的青训队员,现在也都是优秀的职业队员了。”袁弋说。
在贵州恒丰青训基地,孩子们都会被教练灌输这样一个观念:“胜负不是第一位,享受足球的快乐、为胜利拼搏的过程,更重要。”因此,袁弋告诉记者,俱乐部更多是把足球看做是一种教育手段,“没踢过足球,很多孩子未必知道团队协作的重要;没踢过足球,很多人也不理解如何面对失败。包括我一直要求我们俱乐部的教练,你们不能只是吃过去当职业运动员的老本,你们来到校园教孩子踢球,就是足球教师,要不断学习!你们教给他们的,不只是足球的技巧,更是足球的文化。”
在采访过程中,袁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踢足球,踢的不只是‘足球’,足球青训的本质其实是以足球为平台,培养孩子们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宽容的胸怀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袁弋表示,如今贵州的足球青训体系已经是体教融合,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与各家学校合作。
体教融合,让青训真正“进校园”
据袁弋介绍,如今贵州的足球青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进校园”,也就是通过统一派遣专业教练,开设足球进校园课程、普及兴趣课程以及提高特色课程,在以足球技能训练为目的的基础上,为校园培养一批批体格过硬、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学生。
另一种方式就是青训俱乐部与学校的共建机制,俱乐部在自己的青训基地对选拔出来的青训队员进行封闭式管理,一方面对队员进行专业的足球训练,为职业俱乐部培养足球运动员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引入社会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队员们在封闭训练的同时能正常完成学业。
“所以无论是‘进校园’还是我们的封闭式训练,实际上都是在‘体教融合’。因为青训和校园足球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校园,特别是从小培养的孩子,如果离开学校,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我们很多优秀的职业球员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所以把校园足球环境做好,多渠道培养青年足球人才,甚至为各大俱乐部及国家队输送人才,都是我们做青训的最终目的,”袁弋说。
打造高水平赛事与良好生态环境
此外,在谈到中国足球青训的现状时,袁弋还表示,各级青少年赛事少、质量低,导致目前的普遍状况是青少年队员们大多都在温室里成长。“我们也在进一步研究青超联赛应该怎么打,并且积极和教育部沟通,在体教融合的国家大战略下推进和教育部的赛事融合,”袁弋说。
竞赛与训练是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核心,但心智社交的完善、医疗饮食健康也是重要的保障体系。袁弋也告诉记者,中国足协也一直致力于建立青少年足球发展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对相关各方都要制定标准。
动静记者了解到,国家青训部近期已集中力量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精英教练员共同编写了《中国足协青少年训练大纲》,明确了中国足球青训发展的目标:一是加强球员和教练员培养,为中国足球培养出为国争光的能够与“足球发达国家”相媲美的本土球员和教练员;二是明确风格,国少队、国青队、国奥队等各级国字号队伍在比赛中展示出与中国国家队统一的技战术风格和打法;三是比赛成绩,各级国字号队伍全部入围世界范围内最高级别赛事。
作为一个资深青训教练,袁弋在采访的最后告诉动静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看到了很多问题与困难,但我们不能退缩,只有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任务目标。”
(以上图片来源于贵州恒丰足球俱乐部官微)